文|笔杆说
编辑|笔杆说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鲁迅先生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百年后的今天,被网友用来调侃一位电影导演,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这位导演名叫杨宇,艺名饺子,他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集,不仅打破了中国影史的票房纪录,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哪吒”热潮。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位医学院毕业生,是如何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跨界,并在动画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背后,是个人命运的偶然选择,还是时代浪潮的必然推动?
杨宇出生于1980年的四川泸州,一个典型的80后。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父亲是放射科医生,母亲在医院后勤部门工作。

这样的家庭环境,在那个年代,几乎注定了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医生。杨宇的性格内敛,学习成绩优异,似乎也符合人们对“好医生”的期待。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展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但彼时,这仅仅被视为一个爱好,一个课余消遣,从未被认真考虑过作为未来的职业。在父母的期许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杨宇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医学,考入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一条充满保障的人生道路。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只是彼时的杨宇,尚未察觉。
大学期间,杨宇接触到了三维动画软件MAYA。这个偶然的相遇,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
儿时的绘画梦想,被重新唤醒,并与新兴的数字技术碰撞出火花。他开始自学动画制作,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这种“错位”的人生状态,或许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务正业”,但对杨宇来说,却是对内心渴望的回应,是对“命运”的试探。

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这看似与动画制作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为他日后转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广告公司的工作,让他对市场需求、商业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锻炼了他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段经历,就像一段“过渡期”,为杨宇的动画之路铺垫了基石。
广告公司的工作,并没有磨灭杨宇对动画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让他感到越来越迷茫和焦虑。

他渴望创作,渴望表达,渴望用动画这种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全身心投入动画创作。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场豪赌。
父母的反对,朋友的不理解,社会的质疑,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更残酷的是,就在他决定为梦想拼搏的时候,父亲突然离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的重担,创作的压力,内心的悲痛,交织在一起,让杨宇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就在这人生的至暗时刻,母亲站了出来。她理解儿子的梦想,支持他的选择,甚至用自己的养老金,支持他“啃老”。
这份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杨宇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他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在母亲的鼓励下,杨宇开始在家潜心创作。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复一日地画画、建模、渲染,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动画创作中。

周围人的不解和嘲讽,他都置若罔闻,他知道,只有做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证明自己,才能回报母亲的付出。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1200张手稿,63个版本的分镜,杨宇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一部反战喜剧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更蕴含着他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
《打,打个大西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它不仅入围了国内的金龙奖最佳动画短片,更是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30多项大奖。

这部作品,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动画的固有印象,也让杨宇的名字,开始在动画圈崭露头角。曾经不理解他的朋友,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对他表示赞赏。这无疑是对杨宇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命运”对他选择的回应。
《打,打个大西瓜》的成功,为杨宇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他成立了自己的动画工作室——“饺克力”,并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团队。

一群志同道合的动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共同为梦想而奋斗。2011年,公司正式开业,一个个动画作品,从这里诞生,走向市场。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位重要的女性,走进了杨宇的人生——李梦琳,一位比他小五岁的才女。
李梦琳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母亲是成都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她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时,她以全省美术联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随后又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她对中国水墨的研究和探索,在动画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甚至被当地博物馆收藏。李梦琳的出现,不仅为杨宇带来了爱情,更为他提供了事业上的支持和帮助。两位艺术家,在艺术的殿堂里相遇、相知、相爱,共同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动画传奇。
2015年,“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更名为可可豆动画公司,也正是在这一年,杨宇开始了他的下一部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这是一部充满挑战的作品,它不仅需要精良的制作技术,更需要对中国传统神话进行全新的解读和演绎。

四年时间,杨宇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打磨剧本,完善角色,精益求精地制作每一个画面。20多家特效团队,60多家制作公司,超1600名员工,共同参与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河社稷图”中抢画笔的片段,历时4个月才最终完成,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过程中,李梦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给予杨宇支持和建议,更是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让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并迅速引爆了整个电影市场。50.35亿的票房,打破了中国影史的纪录,也让“哪吒”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
在路演中,有观众问杨宇是否有女朋友,他笑着回答,自己的儿子已经在上小学了。这个回答,既低调地公开了自己的家庭状况,也展现了他对家庭的重视。而李梦琳,则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他的事业,守护着他们的家庭。

她发起的“艺术萤火虫”支教计划,更是展现了她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她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驱车8个小时,前往凉山美姑县支教,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艺术的种子。
这些孩子,在学校围墙上,用荧光颜料,共同创作了一幅名为《太阳的女儿》的画作,这幅充满童真和希望的作品,后来甚至出现在了威尼斯艺术展上,赢得了策展人的高度赞扬。

《哪吒》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杨宇多年努力的结晶,也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而杨宇的医学背景,看似与动画无关,实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创作。医学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动画作品中。

例如,他对哪吒、敖丙等角色的刻画,深入人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他对故事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引人入胜;他对画面细节的处理,精益求精,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医学的“无用之用”,成就了独特的杨宇,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哪吒》。
值得关注的是,杨宇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也展现了独特的视角。殷夫人、敖闰等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或“蛇蝎美人”,她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在各自的领域里,展现着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这或许与杨宇的成长环境有关,母亲的无私支持,妻子的独立坚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女性观。五年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上映,再次引发观影热潮,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跻身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这不仅是对杨宇及其团队的再次肯定,更是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次鼓舞。
杨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创新的故事。他从医学院毕业生到动画导演的转型,看似是一次命运的“玩笑”,实则是个人选择与时代机遇的完美结合。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勇敢追梦,永不放弃,即使是看似“无用”的知识和经历,也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他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动画的未来,需要更多像杨宇这样的“饺子”,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中国动画走向世界,闪耀世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