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道不空
2025年3月中旬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对“游烟”亮剑——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8个中外游客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启动室外“游烟”治理行动。这一创新举措通过疏堵结合、多部门联动,旨在降低二手烟暴露对公众健康的威胁,同时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游客体验。
上海在武康路、外滩等网红地标重拳整治“游烟”,本是一次文明进阶的尝试,却引发某些烟民跳脚:“抽根烟也犯法?管太宽!”这种理直气壮的无耻,恰恰暴露了烟民群体的特权思维——他们一面享受法律对吸烟行为的“宽容定价”(罚款50-200元),一面将二手烟、烟头、火灾风险强加给全社会。当吸烟从个人陋习演变成公共暴力,我们不得不质问:凭什么让无辜者为烟民的快感买单?

国外曾有魔幻案例:一群老烟枪因肺癌集体起诉烟草公司,获赔数亿美元。这真是天下最荒唐的事之一。你们自己明明知道烟草剧毒,却每日里乐此不疲,吸出毛病来知道索赔。但是无辜的被动吸烟者呢?每日被迫吸入各种毒气,却连一句道歉都得不到,更别说赔偿了。若按此逻辑,烟民是否该向每个路人支付“二手烟伤害费”?
有人讥讽上海“路上抓抽烟是作秀”,是“哗众取宠”。它的理由是中国有数以亿计的烟民,根本抓不过来,也不可能堵得住。我就想说吧,你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哗众取宠”,照你这种逻辑,中国还有更多的不吸烟者,就需要为你的无耻“买单”。你们抽烟的,反正嫌钱多,嫌命长,多交点罚款又怎么了?如果心疼这些罚款钱,你把烟戒了不行吗?

在上海的公交车上,我曾亲眼见几个中学生躲在车厢角落抽烟。而且很多校门口,当孩子放学的时候,我也屡屡看到一堆学生中,居然也有人当众抽烟,甚至不乏女学生。当法律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街边小卖部却依旧“扫码付款即给烟”;当学校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短视频平台却充斥网红叼着烟扮酷的镜头。
还有更让人痛恨的,是那些给孩子树立恶榜样的“人性烟囱”。某次学校活动,一群小学生排队等待入场,一家长竟在队伍中点燃香烟,烟雾四散,扑向周围的众多孩子脸庞。我忍不住劝阻,他居然凶得很:“关你屁事!”当时我也怒了,差点没打起来。也是周围其他家长纷纷指责那货,这才避开了一场斗殴。
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中国的吸烟率却居高不下,而且还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从严治理烟害,势在必行。其实上海治理“游烟”,治的不仅是烟害,更是文明的底线——所谓文明的底线,就是你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至少不能妨碍到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