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5285)白马寺与邮政文化的交融
在中国佛学界,如果提到了佛家之源,那一定是洛阳白马寺。自2007年第一次去洛阳以来,只有一次机会走进了这座寺院。这座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千年古刹,承载着中国佛教传播的核心脉络。作为佛教传入中原后首座官办寺院,其“释源”“祖庭”之称源自汉明帝“永平求法”的历史典故——蔡愔、秦景等使臣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归洛,明帝敕建寺院以纪念,由此开启佛教中国化进程。寺内现存东汉《四十二章经》译经遗址清凉台、元代赵孟頫手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等遗迹,印证着其作为汉传佛教发源地的地位。
白马寺的文化影响力超越国界。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其国际化特征日益显著:2010年印度风格佛殿落成,2014年缅甸、泰国风格佛殿相继竣工,形成全球唯一兼具中、印、缅、泰四国佛教建筑风格的寺院群落。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使其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今年4月1日,洛阳邮政启用了一枚邮政邮资签条,也就是正式预告中的“数字化防伪邮资机宣传戳”。这枚邮资机宣传戳是有使用期限的,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是有效试用期。
这种邮资机宣传戳曾经红火一时,受到了许多集邮者的追捧。起初只有国版,后来又加入了地方版,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感谢刘炎斌先生在这枚数字化防伪邮资机宣传戳启用当天,寄给我一枚首日实寄封。这枚实寄封应该是配合新启用的邮资机宣传戳专门发行的,信封左下角就是白马寺的山门和门前的白马雕像。算来白马寺七次登上“国家名片”,成为邮票史上罕见的文化符号。1993年《龙门石窟》邮票小型张背景中首次出现白马寺元素,2008年与印度联合发行的《白马寺与大菩提寺》特种邮票,以山门与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寺塔为图案,象征中印佛教文化的渊源。2012年《丝绸之路》邮票将白马寺与唐三彩并置,2015年《黄河》邮票再次纳入其形象,持续强化其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地位。
今年4月1日,洛阳首枚数字化防伪邮资机宣传戳(自贴型)《白马寺》正式启用。该签条以寺内标志性建筑为主体,融入莲花纹、云纹等传统纹饰及佛教经文符号,采用烫金防伪工艺,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这种新型邮资凭证的发行,标志着白马寺文化传播从传统纸质媒介向数字化载体的延伸。位于白马寺镇政府西侧的白马寺邮政支局自设立以来,持续使用带有“白马寺”字样的普通日戳,记录邮件的收寄信息。这些看似平凡的邮戳,实则是寺院与外界沟通的历史见证。但凡到过白马寺的集邮者,都会选择从这家邮局寄出一枚实寄封或者明信片,用集邮的方式记录了到此一游。
1992年洛阳市邮票公司发行《古都洛阳十大景观(第一组)》纪念封,其中白马寺风景日戳以山门为图案,成为早期系统记录白马寺形象的邮政符号。2023年牡丹文化节期间,长达3.3米的“通关文牒”纪念封集成近40枚洛阳元素印章,白马寺风景戳位列其中,吸引大量游客参与集戳打卡。白马寺邮局作为洛阳首批主题邮局之一,不仅提供常规邮政服务,更成为文化体验中心。其开发的文创产品体系涵盖祈福系列明信片、动漫风格邮票盲盒、白瓷杯等,其中《古都十三朝》明信片以寺内四国佛殿为元素,年销量超10万套。邮局还创新推出“汉服异地还衣”服务,游客可通过邮政快递柜实现跨景区还衣,年服务量达5万人次。
邮政体系通过三种机制推动白马寺文化传播:一是实体传播,每年超百万件加盖白马寺邮戳的邮件流向全球;二是仪式传播,邮票首发式、邮展等活动(如2016年河南省首届佛教题材邮展)吸引专业群体关注;三是数字传播,抖音等平台关于白马寺邮戳打卡的视频播放量累计超5000万次,形成“线上集戳”新潮流。从东汉白马驮经到2025年数字化邮资签条,白马寺始终与邮政系统紧密相连。这些看似分散的邮政元素——邮票、邮戳、纪念封、主题邮局,实则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化传播网络。它们不仅是实用的邮政工具,更是佛教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交融的结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种交融正以更创新的形式持续演进,让千年古刹的智慧与美学,通过邮政网络抵达世界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