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发达,很多知识上网一搜便知,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呢?
看看苏轼就明白了。
苏轼在任职期间曾经负责为皇家起草各种文件,写得又快又漂亮又有说服力,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政府文件。
苏轼去世后,接替他职位的人自认为文章与苏轼相差无几。
苏轼的老部下却道出关键:苏东坡从来不查书,拿起笔就能一气呵成,而其他人却得翻字典、找字眼。这就是文豪与普通人的差距,是知识积累与才华沉淀的力量。
苏轼的人格魅力,更是跨越了党派之争。
政敌王安石为苏轼求情时说的那句话:"盛世杀才子,如执炬烧天",今天依然刺痛多少人的心。
皇太后更是对皇帝直言:“你不用赦免天下人,赦免苏轼一个人足矣”。这其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可是这世间:
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饱读诗书后的胸藏锦绣。
哪有什么天生的乐观派?不过是历经千般磨难后的浴火重生。
哪有什么天生的高情商,不过是尝遍人情冷暖后,淬炼出的洞察与包容。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一次次被诬陷、被冤枉,深陷牢狱之灾,在狱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就连隔壁的狱友都发出“垢辱通宵不忍闻”的感慨。
可即便如此,苏轼依然秉持着“天下无一人不是好人”的信念。
这种超越常人的胸襟与善良,让人不禁为之震撼。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如此黑暗的境遇中,依然坚守着人性的美好?
“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大雨倾盆而下,他不躲不避,这份从容,到底是因为避无可避的无奈,还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超脱?
或许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风雨时那份泰然自若的态度,让无数人为之折服。
苏轼的幽默,更是别具一格。
一次,全家人吃饱闲聊,苏轼拍着自己的大肚子让大家说说里面有什么。
儿子们纷纷说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才华、一肚子诗文,苏轼都不满意。小妾朝云一句“一肚子不合时宜”,却让他连连称好。
这份自嘲,看似调侃,实则是他对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清醒认知,也是他面对生活的一种智慧。
朝云为苏轼生了孩子后,他写下“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话语间满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期许,令人动容。
在人生的沉浮中,苏轼在不断成长。
他开始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给好友陈慥写信时,他言辞激烈地倾诉愤懑,还叮嘱对方阅后即焚;(可谁会舍得焚烧苏轼的信件呢,这些信件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而给章惇写信时,却只是义正辞严地表达对皇帝的忠心。
苏轼从昔日的率真不羁、不谙世事。到后来的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写信风格,尽显其处世智慧。
苏轼的一生,是在苦难中绽放光彩的一生。
他经历了世间的残酷,却依然热爱生活。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在人工智能发达、知识触手可及的今天,搜索框里的答案只是浮光掠影,唯有像他一般饱读诗书、沉淀积累,才能拥有信手拈来的从容;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灵魂、锤炼智慧、让生命迸发力量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都能以苏轼为镜,在持续学习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