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南疆:非战非和,计出奇兵

白驹说 2024-04-30 22:11:09

新开一个专题——《浴血南疆》,以此还原那场轰动中外的中法战争

△法军进犯越南

01 风起

清光绪八年(1882年)九月,北京紫禁城。

“快,都麻溜着点……”

总管太监李莲英眼神透着一股子阴冷,不断催促着小太监们加快脚步,快点将一摞摞奏折搬进东暖阁。

而在暖阁内,慈禧坐在榻上凝视着一切,不由得开始眉头紧蹙,甚至感觉脑壳生疼。

唉,这洋人啥时候才能消停会儿,也让咱大清国喘口气呦!

一直以来,法国对越南这个中国传统小弟居心叵测,特别是法越冲突爆发后,法国人愈发肆意妄为,十年间由南向北逐步蚕食,如今更是悍然进兵东京(即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一举攻克重镇河内。

非但如此,法国人对中国西南商道早已垂涎三尺,夺取越南的宗主权,不过是其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的第一步。

法国人的算盘打得啪啪作响,对于这些,清廷高层又岂会不知,然而,慈禧心里头慌啊。二十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跟着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法国人的凶蛮慈禧是领教过的,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慈禧认定,法国人是个狠角色,轻易不可招惹。

但一边是即将烧到中国西南边境的熊熊战火,另一边则是越南国王一封封言辞恳切的求援书函,中国根本无法坐视不管。正因如此,慈禧左右为难,一时半会也拿不定主意,遂将难题抛给了满朝文武。

老伙计们,大家集思广益,都给朝廷出出主意,限期上奏。朝廷有旨,无论枢臣言官还是封疆大吏,纷纷奋笔疾书,各抒己见。

慈禧最信赖的还是李鸿章,不过时任直隶总督的老李却认为这一战中国打不得。

△李鸿章

他在奏折中写道:”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不可与欧洲各国轻言战事。即便侥幸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此后兵连祸结,防不胜防。”

同时,李鸿章多次提醒慈禧:“不久前日本人染指朝鲜,我方理应迅速出击,现如今法国人图谋越南,我方应变还是缓一缓为好。一是因为敌人势力有强弱之分,二是事情的原委有所不同。“

在李鸿章看来,大清国国力有限,南北无法兼顾,如果一定要保,朝鲜远比越南更加重要。

对此,两广总督曾国荃极为赞同。曾国荃也认为:”此时衅端不可开,和好不可失。“他建议可由中法共同保护越南,并接受法国人在中国西南通商的请求。

而曾担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态度更为直接,他提议朝廷应立即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郭嵩焘的奏折是这样写的:”当下无可战之机,无可战之势,亦无可战之理。越南情况虽然危急,但终归是越南自己的事,应当由越南人自己想办法解决,中国不应该插手。“

此外,恭亲王奕䜣领衔的总理衙门同样偏向主和,认为朝廷应当极力避免与法国死磕。

实际上,主和弃藩的论调还是比较符合慈禧的心意的,然则,主和派在朝中却并不占多数,主流的声音还是主战保藩。

02 两难

长期身处外交战线的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明确反对放弃越南。

时任出使英法大臣的曾纪泽深知,李鸿章的态度对事件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费尽心思来做李鸿章的思想工作,写信劝说道:”法国人对广西的煤矿、云南的金矿无不垂涎三尺,他们的真实目的并不只是吞并越南,而是以越南为跳板图谋中国。眼下,英国人在图谋西藏,俄国人也在垂涎朝鲜,大清强敌环伺,他们都在看着我们对越南的态度而行事啊。”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曾纪泽十分笃定,法国在中国西南边陲的步步紧逼终将构成朝廷大患,因此他积极主张对法强硬。在他看来,此时法国受普法战争战败影响国力衰微,难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法碰撞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与其等法国缓过劲来再战,不如早战。

无独有偶,两江总督左宗棠与曾纪泽看法一致。

左宗棠认为,中法决战中国未必没有胜算,尤其是趁当前法国国力不振之机,若中国大打持久战,力战而不相让,法国人将深陷距本土万里之遥的越南战场而不能自拔,日久必将气馁,难以久战。

除坚决主战外,作为百战名帅,左宗棠更是积极谋划对法作战方略,他指出:”当前,法国的舰船已从海道驶入,反客为主,这一路我军恐怕难以得手,因此,广西、云南的陆路作战才是关键。“

△左宗棠

西南边事与千里之外的山西本无太多瓜葛,但山西巡抚张之洞却不愿袖手旁观,清流出身的他也是个坚定的主战派。

张之洞审时度势,上疏力谏道:”现在法国孤立无援,而我国多是百战宿将,这与道光时期截然不同;法国有后顾之忧,而我国并无内患,这与咸丰时期截然不同;再说眼下有越南军队牵制法军,还有刘永福黑旗军挫其兵锋,这些都和三年前俄国人制造事端时截然不同。此战若能战胜,则不仅可以保越南,以后朝廷军费也将大大缩减,国势必然强盛。“

为了让朝廷尽早下定决心,张之洞连发多道奏疏,提出十六条办法、十七项措施,对中法一战进行了详尽的战前筹划与部署,令清廷上下大为震撼。

有了清流元老打样,朝中清流派闻风而动,纷纷紧随其后上疏请求朝廷与法决一死战。

作为清流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左副都御史张佩纶向朝廷递交《统筹法越全局折》,放声疾呼道:”越南灭亡则云南、广西震动,放弃越南就是放弃云南。一旦藩属国尽皆灭亡,则列强都将蠢蠢欲动,放弃越南必将铸成大错!“盛昱、陈宝琛等清流官员均上疏附和。

另外,云贵总督张长佑、新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广西巡抚庆裕等身处西南一线的封疆大吏们也都从实践出发,上疏力谏朝廷出兵抗法,如此方能保境安民。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回顾这次战和之争,主战派的观点当然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对敌我态势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里也需要中肯地提几句,站在当时的背景下,主战派求战心切,却从未考虑过一旦战败将如何收场这类现实问题,而这些恰恰是李鸿章所忧虑的。

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又值兴办洋务和建设海防的关键阶段,此时若遭受一场惨败,同光中兴势必戛然而止,而大清国也将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由此可见,李鸿章等人的主和论调并非一无是处。

审时度势,谋定而动,徐徐图之,之所以李鸿章在朝堂的地位始终力压其他几位中兴名臣,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让我们将镜头切回到东暖阁。

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老成谋国,不无道理,而左宗棠为代表的主战派有理有据,令人振奋。两派观点泾渭分明,一时间,朝廷内外争论不休,甚至一度出现相互抨击的混乱局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搞得慈禧大为头疼,迟迟难下决断。

正当犹疑之时,慈禧无意间翻开了李莲英递来的一道奏疏,阅罢连连点头称善,不禁面露满意之色……

03 招安

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四日,越南山西。

风尘仆仆的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轻装简从走进黑旗军营寨,特来拜会黑旗军主帅刘永福。

而作为大清资深反贼的刘永福显然对清廷官员的到访并不排斥,反倒早早安排部将远迎,并设宴款待唐景崧,这里面究竟有何玄机?

黑旗军原本是反清组织天地会的分支武装,太平天国覆灭后,清军绞杀愈急,主帅刘永福被迫率残部转战至越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这样一支身经百战的中国军队,越南朝野上下寝食难安,劝也劝不走,打又打不过,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法国人来了。越南国王转念一思忖,遂与刘永福达成和解,将黑旗军引为外援。

从此,黑旗军在越南保胜关等地设卡收税,据土为王,开辟了自己的根据地。

但抢地盘归抢地盘,黑旗军在抗法这件事上却绝不含糊,一直充当着越南与法交战的急先锋,战绩斐然,更是曾在1873年纸桥一战中阵斩来犯的法军统帅安邺,因此,法军对其极为忌惮。

这样一支并不起眼但又骁勇善战的部队,很快引起了北京吏部候选主事唐景崧的关注,随后,在朝廷对法战和论战之际,唐景崧权衡利弊,果断向慈禧上疏,抛出了自己的计划。

△唐景崧

实际上,唐景崧也是一名主战派,他在奏折中写道:“越南存,则云南、广西方能稳固。”至于如何保住越南,唐景崧给出建议——招安黑旗军。

他进一步指出:“越南通过招抚刘永福御法,屡战屡胜,甚至阵斩敌酋,说明招安之策是合理有效的。但刘永福与越南关系并不牢固,朝廷不如派一使者前往招安,以扶持刘永福的名望,这未尝不是控制强邻的一个良策啊。”

最后,唐景崧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意担任使者一职,以广西老乡的身份前往招安刘永福,甘为朝廷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依照唐景崧的计策,既能抗法保越,又不至于同法国直接开战,以致撕破脸皮,慈禧看后自然喜笑颜开。

很快,朝廷颁发上谕:“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着发往云南,交云南巡抚岑毓英差遣委用。”

这样一则上谕,乍看之下并无异样,但实则采纳了唐景崧的提议。唐景崧欣然领命,立即动身南下,开展招安工作。

要说招安一事,基础在于你情我愿,一个巴掌是绝对拍不响的,清廷和刘永福是多年的死对手,要达成和解并非易事。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

事实上,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虽在越南大杀四方,但他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黑旗军兵力不过两千余人,法国人船坚炮利,黑旗军与其长期作战伤亡颇大,一直都是勉力支撑。这还不算,即便是与其合作的越南朝廷,黑旗军也是不得不防。

越南人对黑旗军急则用之,缓则置之,一直心存提防,且在法国人的步步蚕食之下,越南国王态度日趋暧昧,黑旗军随时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正因如此,刘永福为黑旗军之长远计,同样也在积极寻找出路。

几日详谈过后,本着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这一原则,唐景崧与刘永福迅速达成一致,黑旗军接受清廷招安,并于四月底誓师出征。

至此,黑旗军成为中国在越南布下的一支奇兵,刘永福负责前线指挥作战,而唐景崧则在后方为其积极筹饷,保障后勤。黑旗军没了后顾之忧,士气更盛。

很快,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便迎来了一场影响中法对抗走势的重大胜利……

(未完待续)

3 阅读:284
评论列表
  • 2024-05-01 21:02

    快更新下章[呲牙笑]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