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点十七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太原市小店区光明路的居民们或许刚放下碗筷,或许正窝在沙发里刷手机,又或许被孩子的作业缠得头疼。谁也没想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会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划破这份琐碎的日常。
我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新闻推送,“太原一小区爆炸,浓烟冲天,玻璃震碎”,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视频里,灰黑色的烟柱直插云霄,像一只狰狞的巨兽张开了爪牙;散落一地的玻璃碎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一刻的惊心动魄。而评论区里,“愿平安”三个字密密麻麻地刷了屏,每一个感叹号都像是攥紧的拳头,攥着陌生人的牵挂。
爆炸发生的那一秒,究竟藏着多少“如果”?13点17分,这个精确到分的时间戳,成了无数人后怕的起点。如果当时有人恰好路过那栋楼,如果那扇震碎的玻璃窗旁站着孩子,如果爆炸再晚半小时发生,午休的人们是否来得及逃生……这些“如果”像一根根细针,扎得人心头发颤。可生活从没有倒带键,我们唯一能抓住的,是事件背后那些未被镜头记录的真实,比如,那个冲进浓烟里挨家挨户拍门的保安大叔,比如,隔壁单元的大妈抱着吓得大哭的邻居小孩躲到空地上,又比如,消防车呼啸而至时,路人默默让出的那条生命通道。
事故原因尚未公布,但评论区早已吵翻了天。有人痛骂“安全隐患早该排查”,有人猜测“是不是燃气泄漏”,也有人冷静提醒:“别急着下结论,等官方通报”。这让我想起去年采访过的一位消防员,他说:“每场事故都是一本教科书,可惜大多数人只翻到最后一页,伤亡数字。” 的确,比起争论对错,我们更需要的是从此刻开始,检查家里的煤气阀门是否松动,清理堆在楼道里的旧纸箱,甚至记住逃生通道的位置。毕竟,平安从来不是概率题,而是一道需要每个人提笔作答的必答题。
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眼眶发热:“看到新闻立刻给太原的闺蜜打电话,她说爆炸后整条街的商铺老板都敞开了门,让受惊的居民进去歇脚,便利店老板搬出一箱箱矿泉水塞给大家。” 你看,灾难的阴影下,总会有人举起手电筒。那些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的记者、消防员、医护人员,那些默默提供帮助的陌生人,甚至那些在屏幕前默默祈祷的你我,这些微小的善意,像散落的星光,最终会连成一片照亮黑夜的银河。
突然觉得,我们抱怨的“平淡日子”,恰是有些人再也触不到的奢望。太原的这场爆炸,或许明天就会被新的热搜覆盖,但那些关于安全意识的反省、关于互助温情的传递,不该随着浓烟一同消散。
你经历过或听说过哪些社区互助的暖心故事?
家里做过哪些“不起眼却关键”的安全措施?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