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国企摸爬滚打二十年,眼看着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到如今市场化改革的“玻璃碗”,内心百感交集。
还记得去年年底,我们部门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表面上是为了提升效率,实则是变相压缩人力成本。老李苦笑着说:“现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工资却还不如从前。这哪是降本增效,分明是‘榨干最后一滴油’啊!”
说起降本增效,不得不提小张的故事。他在财务部干了八年,业务能力没得说。可自从公司上市后,新来的领导非要推行什么“精细化管理”。结果呢?
原本半天能做完的工作,现在光填表就得忙活一整天。最讽刺的是,这些表格填完就堆在角落吃灰,连看都没人看。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会议文化。记得上周二,早上开部门例会,中午开条线会,下午开专题会,晚上还要开视频总结会。老王开玩笑说:“咱们这是要把‘开会’开成‘主业’啊!”可不是嘛,整天围着会议转,真正的工作反倒没时间做了。
形式主义更是让人无语。现在的国企,“婆婆”太多了。业务上级要这样,条线领导要那样,属地主管又有另外的要求。就像老张说的:“这是要把我们逼成‘孙悟空’啊,要会七十二变才能应付过来。”
最让人崩溃的是审计留痕制度。现在国企讲究“事事留痕,处处追责”。每天光写各种报告就得花好几个小时:晨会纪要、日报周报、工作总结……老李曾气急败坏地说:“这哪是在工作,分明是在写小说!”
检查组更是一波接一波。刚送走内审组,合规组又来了;合规组前脚走,巡视组后脚到。基层员工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去年小王就因为一份材料没留存,被追责通报,这下可好,大家都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
有趣的是,这些问题在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表现。基层员工埋头做表格、写材料;中层干部忙着开会、应付检查;高层领导则在想方设法创新管理模式。可到头来,真正的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忙忙碌碌一场空,该干的活还没干。”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老员工都选择了离开。就像张姐说的:“与其在这里精神内耗,不如趁早另谋出路。”但对于那些已经年过四十的员工来说,转行谈何容易?
面对这些困境,我觉得我们要学会调适:
第一,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央国企早已不是那个“铁饭碗”时代了,要学会适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
第二,要提高工作效率。在完成必要的表格和材料的同时,要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不能让形式主义影响真正的工作。
第三,要学会换位思考。领导追求KPI,检查组要完成任务,这些都可以理解。关键是要在完成这些要求的同时,找到平衡点。
第四,要保持职业操守。不管环境多么困难,该做的工作要认真做,该留的痕迹要规范留,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要学会自我调节。工作压力大了,要学会释放。可以运动、读书,或者找朋友聊聊天,不要把压力都憋在心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央国企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并非无解。关键是要调整心态,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就像老话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问题都是体制造成的,个人无力改变。”但我想说的是:任何改变都是从个人开始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也许就能推动整个体制的进步。
期待有一天,央国企能够真正实现高效运营,员工能够快乐工作。
记住: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相信经过这些困境的历练,我们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