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宁冈、永新、茶陵、遂川都有了中共县委,酃县有了特别区委,莲花也有了党组织。宁冈、遂川、茶陵建立了县工农兵政府。宁冈、茶陵、遂川、永新等县都有了地方武装。土地革命已经开始(还没有深入)。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1928年5月20日—22日,毛泽东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组织湘赣边界特委的指示,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酃县等五个县委和茶陵特别区委及军队的代表六十余人。
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总结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阐明中国革命战争发展和胜利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批评右倾悲观思想,反对逃跑主义,重申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大会审查了各县工作,针对存在的错误通过了“组织纪律决议案”。
大会选举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委员二十三人,毛泽东为书记。特委统一领导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委和边界各县党的组织。随后,改选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委,陈毅为书记。
同时,在宁冈茅坪指导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设土地、军事、财政、司法四个部和工农运动、青年、妇女等三个委员会,统一领导边界各县工农兵政府。要求各县、区政府均设土地委员会,具体负责领导土地革命运动。在秋收起义时制订的《土地纲领》(草案)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没收一切土地平均分给农民的实施办法。
6月23日,红四军主力在永新与宁冈边界的新、老七溪岭、龙源口一带,在赤卫队、暴动队配合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赣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粉碎了赣敌第四次“进剿”。
龙源口大捷后,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区域发展为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面积七千余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五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土地大部已分配,区乡政权普遍建立,组织了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
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1928年10月4日—6日,毛泽东在茅坪步云山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边界各县党的负责人和红军中党的负责人。
毛泽东代表第一届边界特委作政治报告。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并作出决议案。大会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十九人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委员,杨开明任书记。十一月因杨开明生病,谭震林任书记。
10月5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革命政权的实质,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经验和教训,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
此文着重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指出:
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白色政权之间继续不断地发生分裂和战争,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和存在的条件;
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是没有疑义的;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一个要紧的条件。
决议案还进一步指出:
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