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千年前那场称为“烛影斧声”的疑案,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疑问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32-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再看赵匡胤烛影斧声事件(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32-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再看赵匡胤烛影斧声事件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9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省愚素来愚钝,在此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否有着一件大多数人都怀疑,但是却又无人敢提出质疑的事件?鄙人认为,令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的“烛影斧声”案件,便堪称这般存在。

公元976年,正值壮年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正史并未记载其去世的原因,仅留下一段“烛影斧声”的民间传说,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便登基成为北宋第二位皇帝。相反,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却都离奇死亡,这场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便是继位的太宗皇帝赵光义。但由于整个北宋后来继位的皇帝都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所以即便这场事件存在着再大的不确定性与存在可疑的点,在铁板一块不允许质疑的环境下,这场“烛影斧声”最终被迫成为迷案。

赵光义是最大的受益者

今天,咱们就用简单的两千余字,来简单讲述这场事件的一些细节,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疑问。

·“烛影斧声”的经过

首先,所谓的“烛影斧声”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显然,这种事件放进正史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会显得特别突兀。

简单说来,这就是皇帝哥哥赵匡胤邀约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的故事,故事中的“烛影”是兄弟两人在烛光下饮酒的身影,“斧声”是宋太祖持斧铲除殿上积雪的声音。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但是结果就是,一场酩酊大醉之后,太祖赵匡胤便驾崩了,赵光义随即继位。

·核心史料与矛盾记载

然而,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去世,核心史料是缺乏记载的。

《宋史·太祖本纪》仅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未提具体死因。

《宋史·太宗本纪》称赵光义继位为“受遗诏即位”,但未记载遗诏内容。

很显然,无论是记录太祖的死因,还是记录太宗继位的经过,都是寥寥数字,没有遗诏,没有顺位,也没有逻辑可言。

但是前文提及过,野史的记载便更加丰富。这时候或许有朋友会质疑,历史类的分析怎么能使用野史呢?其实,正史以外都叫野史,所以,能够逻辑上能够讲通的记录,理应存在被引用的价值。

成书于仁宗朝的《续湘山野录》对其有着十分细节的描述:

“赵匡胤召赵光义饮酒,屏退侍从,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夜半雪地传来“柱斧戳地声”,赵匡胤高呼“好做!好做!”。

当夜太祖暴亡,宋皇后欲召皇子赵德芳,宦官王继恩却直奔晋王府请赵光义入宫。

而文学家司马光先生所著的《涑水记闻》有着更加严谨的记录:

太祖皇后命王继恩召赵德芳,王却改召赵光义,皇后见晋王惊呼“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此暗示赵光义早有预谋控制宫廷。

而南宋时期的学者李焘主导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保留了《续湘山野录》核心情节,但加入“金匮之盟”内容,待会儿我们详述什么是“金匮之盟”。南宋时期,学者著书试图调和合法性矛盾。但是无论如何,这件事至少在记录中存在诸多疑点。

·核心疑点有哪些

首先,是时间节点上的疑点。

从死亡时间看,赵匡胤于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夜暴毙,时年50岁,此前无重病记录。而继位速度的记录显得过于匆忙了,赵光义次日凌晨即登基,且无朝臣见证“传位诏书”,与宋代继位礼仪严重不符。

第二个疑点,咱们看关键人物的结局。与此事件相关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都没能逃脱悲惨命运。

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自此过上了十分憋屈的生活,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也即是公元979年,其因谏言遭赵光义斥责“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后自杀。显然,彼时的这位叔叔早已经不是叔叔了,是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最高权力拥有者,赵德昭用这样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也是保全子孙后代的一个另类方式。

赵匡胤的幼子赵德芳命运便就更加悲惨了,其在23岁暴卒,官方称“寝疾薨”,时人疑为毒杀。问题来了,谁毒杀的呢?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太祖的幼弟赵廷美,按照所谓的金匮之盟,他才是太宗皇帝的继任者,他的结局自然不会好,他被诬谋反流放至死,彻底清除了“兄终弟及”隐患。

第三个疑点便是“金匮之盟”,下一段详述。

第四个疑点,从一些正史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当时的异象。

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当夜“宿于晋邸门”,声称“有急事”却无合理解释。如果不是事先的安排,他怎么会知晓有急事?

再者,是关键的宦官王继恩,他违抗了宋皇后的命令,直接投靠晋王赵光义,显示赵光义已渗透内廷。说来也是巧合,中国历史上出了两位名叫王某恩的宦官,直接参与了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一位是此处存在改变投靠势力嫌疑的王继恩,另一位是陪伴明思宗一起自缢的宦官王承恩。

宋朝建筑风格

第五个疑点便是赵光义的反常行为,实在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他先是改元逾制,其打破“逾年改元”的祖制,继位三个月后即改元“太平兴国”,急于宣示权力更替。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根本找不到合理的类比案件,实在是有做贼心虚的表现。

然后,他急急忙忙地焚毁了证据,他继位后立即将太祖起居注修改为《太祖实录》,原始记录遭销毁。

·金匮之盟的真真假假

前文咱们多次提及了“金匮之盟”,这是一件什么事件呢?

指史料所载宋朝的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赵光义与赵廷美兄弟三人的生母,其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弟赵光义,且赵光义传位于弟赵廷美,再者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但是实际上,这里面的矛盾也不少。盟约称杜太后要求“太祖传光义,光义传廷美,廷美传德昭”,但赵光义继位6年后才公布此盟,且原始文本从未现世。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合法性就是一句话,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句话,存疑。再者,如果真有这样一句话,您可以想象为一个老太太临终的愿望,难道其一定存在可行性吗?

再者,更大的逻辑漏洞在于,杜太后死于961年,当时赵匡胤34岁、赵德昭11岁,不可能预见太祖早逝而需弟继。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分析到此,让省愚给大家分享一下结论吧。

结论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极可能是赵光义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尽管缺乏铁证,但以下事实形成强逻辑链:

1. 赵光义对太祖子嗣的清除远超常规权力斗争;

2. 继位程序严重违反宋代礼制;

3. 关键史料虽经篡改仍保留矛盾痕迹。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件事,赵光义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谁是受益者,谁就是嫌疑人,仅此而已。

进一步分析发现,赵光义的动机充分,其任开封府尹15年,培植庞大势力,但太祖晚年提拔赵德昭为贵州防御使,显露传子意图。

另外,从医学上佐证,太祖身体强健,曾亲征北汉,突发死亡符合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或中毒特征。很明显,这种突发性死亡与最大受益者在逻辑上无法摆脱关系。

赵廷美的画像

第三,我们从行为逻辑上判断,赵光义继位后对太祖子嗣的迫害,暴露心虚。

综上所述,正如元人脱脱在《宋史》中暗讽:“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在绝对权力面前,血缘伦理不堪一击,而历史真相往往湮没于胜利者的书写之中。整个北宋时期,无人敢于质疑“烛影斧声”的存在性,也无人敢于质疑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但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似乎如今的您我没有理由再对其进行遮掩。这或许就是阅读历史的可贵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