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兄弟姐妹翻脸后,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就没必要和解了

老一辈的人总是劝我们:“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关于家庭和睦的好处,我们也如数家珍。但现实情况,却不会如意。毕竟家庭

老一辈的人总是劝我们:“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

关于家庭和睦的好处,我们也如数家珍。

但现实情况,却不会如意。毕竟家庭关系,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一旦缘分散尽,你再去找回来,往往是碰一鼻子灰。

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明白,兄弟姐妹翻脸后,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就没必要和解了。

01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关系好不好,随便。

做人最大的底气,不是有钱有势,而是“问心无愧”。

如果你在大家庭里,对父母尽孝了,并且比较其他兄弟姐妹,吃亏最多,也毫无怨言。这就说明,你做到了问心无愧。

父母在的时候,你不得不忍受来自于兄弟姐妹的指责,误解等。父母走了,大家庭里的关系,就应该告一段落了。

也许你会顾及到,来日去上坟,还要一起来。这完全是多余的。

父母走了,各自去上坟,也不是不可以。你几年不上坟,也不能说你不孝顺。

在坟墓前哭哭啼啼,不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去送几碗饭,多一些陪伴,拉一拉家常。

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对于不和睦的家庭来说,父母去,就只剩下“各自的小家庭”了。父母的大家庭,谁都回不去了。以后大家变成了普通的亲戚,是否交往,都随便,别特别苛求自己如何。

02

自己抱病在身,就没有必要去看兄弟姐妹的脸色了。

看过一个“野马效应”。大概意思是说,非洲的草原上,有一些野马,被吸血的蝙蝠伤害后,就暴跳如雷,活活把自己气死。

被气死,在平时看来,是一个笑话。但是对于生病的人来说,随时可能发生。

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场景:自己躺在病床上,听到兄弟姐妹来了,就挣扎着起来,想要听几句安慰的话。

但是兄弟姐妹一开口,就指责你,继续闹翻脸。

病痛在此刻,就加剧了不少。这是身上的病,和心中的病,双管齐下。

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就是血脉也比不上。

当你老了,带病生活。对于已经翻脸的兄弟姐妹,就不去交往了,他们假惺惺地来看你,也要拒绝。

人不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了一次,又一次。得有自己的记性。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看脸色,不停难听的话,不理会已经变质的关系。让身体和心灵都轻松一些。一切不好的,眼不见心不烦。

03

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交往的兄弟姐妹,别再去陪笑了。

看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给亲戚送年货,礼品被当众扔出来了。怎么办啊?

过年的时候,本想和亲戚改变关系,把过去的恩怨,都放下。

但是亲戚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扔掉年货。尴尬的人,永远是你;受伤的人,还是你。

类似的情况,在我家也有过。

我的外婆过世前,小舅舅把钱财都转移给自己了。

就因为这一件事,我的母亲、四舅舅、阿姨都不和小舅舅交往了。

过年的时候,小舅舅安排女儿到长辈家拜年。但是长辈把礼物如数退回。

退回两次之后,小舅舅家的儿女,和所有的长辈,都处于断交状态。小舅舅也从大家庭里,消失了一般。

农村有句土话:“事不过三。”

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三次,那就没有必要做第四次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矛盾,是谁的过错。如果几次想办法和解,都被拒绝了,那就算了。

人是要脸面的,也有自尊心的。哪能自尊心碎了一地,捡起来,又砸碎呢?

你作为主动和解的一方,给对方几次台阶,也陪了不是,还是不能谅解。从今往后,彼此是路人。

04

借了一大笔钱,就是不归还的兄弟姐妹,只能撕破脸,保护自己的利益。

俗话说:“借钱是一家,还钱是冤家。”

兄弟姐妹交往,互相借钱是常有的事情。

特别是一方落难的时候,大家拉一把,也是恩德。

但是有人,烂泥巴糊不上墙;或者把借来的钱,当成自己的钱。

多年后,你讨要钱,对方不给,还说你“小气,不给面子”,似乎你什么都错了。

小钱的话,很多人会想:“算了。”

但是一大笔钱,借出去了,不要了吗?也许因此你的生活都困顿了,事业都垮了。

对于借大钱,又赖账的兄弟姐妹,我们要把他们当成老赖看待。一次次讨要不成功,那就只能是打官司了。

《朱子家训》中写道:“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打官司不是好事,但是你被逼无奈啊。自从官司之后,兄弟姐妹就彻底翻脸了,收回的余地都没有。

从此以后,你保护自己的利益,拒绝借钱,也不再去关注对方的生活好不好。懒穷,赖账的人,是不值得你同情的。

05

我们总以为,血溶于水的关系,应该伴随一辈子。

但,也是就“我以为”而已,对方不会以为这样。

有人一针见血地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也是亲人带来的。”

血脉关系变质了,对方的人品变坏了,道德素质没有了,甚至都违法乱纪了,你还珍惜他,这不是要被“反噬”吗?

关爱一个人,应该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之下,不要轻易舍身为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退一步,家庭关系就好了,可有人就是寸步不让,有什么办法呢?

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去改变关系,这才是上策。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