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全球秩序的永久稳定,相反,新的地缘政治博弈正在展开。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战略设想是“联俄抗中”。这一概念并非近期产物,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短暂的“联中抗苏”策略,以及近年来部分西方学者和政要对中俄关系和未来国际格局的解读。 基辛格博士等战略家曾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与俄罗斯合作,以应对认为日益增长的中国影响力。 然而,这一策略的可行性一直备受争议,而德国海军总监凯·舍恩巴赫(Kay-Achim Schönbach)2022年初的言论,则为这一复杂议题提供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案例研究,最终证明了“联俄抗中”战略在现实政治中的破产。
舍恩巴赫的言论及其后果:
2022年1月,时任德国海军总监的凯·舍恩巴赫在印度新德里一个闭门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惊人言论。他建议西方国家应该默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此换取莫斯科在对抗中国崛起方面的合作。 舍恩巴赫并非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一位对华鹰派人物,长期以来对中国持有强硬态度,并多次公开渲染“中国威胁论”,甚至干涉中国内政,主张积极介入台海局势。 他认为,将克里米亚问题视为代价过大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强调俄罗斯和西方同属基督教文明,没必要与俄罗斯死磕。 然而,这种轻描淡写克里米亚吞并行为的言论,以及将地缘政治问题简化为文明冲突的观点,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他的言论被曝光后,迅速遭到来自各方的强烈谴责,最终迫使舍恩巴赫不得不辞职,他的言论也成为了“联俄抗中”战略不可行性的一个鲜明案例。
“联俄抗中”的可能性分析:
舍恩巴赫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部分西方政治精英对中俄关系以及未来国际战略的某种思考。 然而,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联俄抗中”纯属幻想。 回顾历史,俄罗斯多次试图与西方改善关系,但屡遭挫折。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以及持续不断的北约东扩,都加剧了俄西方之间的不信任感。克里米亚危机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
美国内部对俄政策也存在严重分歧。 虽然一些保守派和战略家可能支持与俄罗斯合作对抗中国,但民主党精英阶层普遍强烈反对与俄罗斯改善关系,特别是考虑到普京政府的侵略行径和对民主价值观的蔑视。 更重要的是,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彻底粉碎了“联俄抗中”的任何可能性。 俄乌冲突导致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制裁,并且进一步撕裂了俄西方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任何形式的战略合作都变得难以想象。
此外,由于受到西方的制裁,俄罗斯不得不更加依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密切,这也使得俄罗斯不太可能为了与西方合作而牺牲与中国的关系。 特朗普政府时期曾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甚至有评论员将其形容为一场“外交革命”(参考2025年3月相关的新闻报道)。但是,这种尝试最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且在拜登政府时期彻底终结。
结论:
舍恩巴赫的言论以及“联俄抗中”战略的失败,凸显了地缘政治现实的复杂性。 将国际关系简化为简单的二元对立,忽视国家利益和历史恩怨,是极其危险的。 “联俄抗中”的设想,在美西方国家内部的深刻矛盾、俄乌冲突的爆发以及中俄关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完全不切实际。 试图利用地缘政治对抗来对抗另一方,最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冲突。 各国应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寻求合作共赢,而不是依赖于短视的联盟和对抗策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句话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信和合作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抗和猜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