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杀马谡?难道仅仅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吗?兵法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仅仅因为打了败仗,丢了阵地就杀大将的话,估计三国的大将早就被杀的差不多了,所以说,诸葛亮杀马谡,绝不仅仅是马谡丢了街亭,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三国演义中的剧情大家都很熟悉,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抢占街亭,但是马谡却在远离水源的山上扎营,结果魏军大将张郃,把蜀军给包围了起来,蜀军断水断粮,最终被魏军大败,丢失了街亭。这个剧情和三国志中基本雷同,但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诸葛亮传和王平传记载的是,诸葛亮杀马谡以谢众将,但马良传中记载的是,马谡被下了大狱,病死在了监狱中,诸葛亮听说以后痛哭流涕。

历史就是这样,真相永远搞不清楚,比如这个马谡,陈寿在三国志里,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后人只能猜测,我们不妨也猜测一下马谡的结局,有没有这种可能,诸葛亮确实下令要杀马谡,但是还没来得及行刑,马谡就在监狱里病死了,我觉得这种猜测更符合逻辑一些,有不同观点的朋友可以评论区讨论一下,我们接着往下说。
表面看来是因为马谡失了街亭,但问题来了,打了败仗就一定要杀吗?不一定吧,毕竟常胜将军是屈指可数的。其实诸葛亮杀马谡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安抚人心,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非常有才华,喜欢谈论军事谋略,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刘备却不这样认为,他临终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是个夸夸其谈的人,千万不能重用。
可是诸葛亮不听,任命马谡为参军,还经常和马谡聊到半夜。在诸葛亮发兵之前,魏延、吴壹等这些老将都认为诸葛亮会让自己做先锋,但诸葛亮最终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北伐曹魏,到了街亭以后,马谡就下令,到远离水源地的山上扎营,王平坚决反对,多次规劝马谡,但马谡不听,结果被魏将张郃大败,蜀军在慌乱之中四处逃窜,只有王平带领了一千人马稳住了阵脚,张郃因为害怕有伏兵,才没有继续进攻,随后王平收集残部,退回了蜀军大营。诸葛亮得知以后,做了两件事,杀马谡,赏王平。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上集我们介绍过李严被废,其实在蜀汉政权内部,是很不和谐的,至少有三股势力,以李严、法正为代表的刘章旧部,以诸葛亮、张飞关羽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和益州本地的官僚集团,这三股势力,诸葛亮是一定要平衡的,尤其是在刘备死了以后。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提到一个人,就是魏延,魏延是刘备生前最器重的一员大将,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也多次立下战功,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准备迁回成都,需要一位大将驻守汉中,因为汉中非常重要,汉中是出入益州的门户,当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以后,如果不是张良献计,让项羽把汉中也封给刘邦的话,恐怕刘邦还定三秦也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当时大家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来镇守汉中,可结果呢,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来驻守汉中,可见刘备对魏延是多么的信任,甚至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接替他的北伐大业都是有可能的。
我为什么要介绍魏延呢?因为在诸葛亮兵出祁山之前,魏延提出让自己来做先锋,可诸葛亮拒绝了,所以此时的魏延和众将都在看着诸葛亮,怎么来处置马谡,你不是治军严格吗?你不是认为马谡可以胜任吗?看你现在怎么办?再加上此时的李严还没有被贬,他也在看着呢,此时的诸葛亮,如果不杀马谡的话,就很难服众,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就做了一个十分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将马谡军法处置。这是诸葛亮杀马谡的真正原因,他要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并不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诸葛亮杀了马谡以后,真的能让魏延等人服气吗?事实上魏延并不服气,并且在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死后,魏延立刻谋反,然后被马岱所杀。
那么在正史中,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他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下集接着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