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钧违抗上级命令私自扩军
1938年初,成钧奉命从延安抗大到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一营担任营长,抵达了抗日第一线。到八团一营后,他忙着办两件事:一是训练,二是扩军。训练是为打日军,扩军是为壮大自己。由于成钧在红军期间有扩军经验,到1939年初,一营一下子招到了1000多名新兵。成钧自留200名新兵,其余的都给团里送去。没想到,团里把新兵退了回来,说是上级有指示,不得随意扩大队伍。
成钧说:“扯淡!朱老总说过,你太弱小了国民党是不会同你谈统一的,只有你猛烈地扩大自己的队伍,大到国民党消灭不了你时,他才肯坐下来同你谈判。”
负责退兵的同志进一步强调:王明同志在国民参政会上演讲时,提出八路军和新四军要同国民党军队一道,实行“五个统一”。项英副军长也有指示,新四军要实行“精兵主义”。所以,我们要坚决执行不得随意扩军的指示。
对此,成钧感到很困惑。
这时,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来到了皖东。成钧把扩军的工作向张云逸作了汇报。张云逸听完后,并没有否定成钧,而是采取了变通办法,把一营扩编成新四军挺进团。他对成钧说:“我们要赶紧建立起皖东抗日根据地,这是摆在我们眼前最急迫的中心任务。你和八团两个团,跨到铁路东边去,沿来安、天长、嘉山、盱眙一带活动,建立起一个中心根据地。”
按照张云逸的指示,1939年4月,八团一营正式扩编成新四军挺进团,成钧被任命为挺进团团长。这年7月,挺进团改编成第十团,进入到皖东的盱眙、嘉山地区,隶属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十团的政委是赵启民。从此,成钧与赵启民搭档了10多年,结下了生死友谊。
成钧和赵启民率领的五支队十团到了嘉山、盱眙地区后,一连击溃了日军的两次扫荡。凭着两次胜利的余威,成钧当机立断,指挥十团将当地的维持会、汉奸、土匪武装一扫而光。
02、成钧大胆吸收地主儿子当队长
然而,困难还是来了。部队是扩大了,但是吃饭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束手无策的成钧,不得已去找国民党盱眙县县长秦庆霖交涉。秦庆霖推诿说:“请贵军出示省府行署的公文,我们遵照办理。”
断粮的问题还没解决,部队里又开始流行一种难以医治的怪病。十团出现了大逃亡、大减员的情况。成钧同赵启民商量后,认为:“关键是弄到粮食!”
赵启民提出向地主“借粮”。向地主“借粮”是无奈之举,开明的地主好说好借,但对那些不肯“拔毛”的地主,就得想一种惩罚的办法,才能搞到粮食。在“借粮”过程中,一位姓宋的地主带着儿子宋恩光找到成钧,问能不能让他的儿子当个游击队队长,队伍由他自己拉起来,他能从宋家围子(宋家村)里筹集3000担谷子给十团。成钧一了解,原来是宋地主老吃县长秦庆霖的亏,便想让儿子加入游击队,自己的腰杆好挺直一点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让地主的儿子当队长呢?成钧和赵启民商量后,觉得可行。
于是,成钧对宋恩光说:“你把队伍拉起来!”没几天,宋恩光真的拉起了一支五六十人的队伍。
成钧于是大胆委任宋恩光为游击队队长,地主家也送来了粮食,部队的粮食问题得到了缓解。
03、采取“酵母发面团”的办法融合队伍
问题虽然得到了缓解,但是让地主的儿子当了游击队队长,这可是件新鲜事。消息很快传开后,盱眙、凤阳、嘉山地区冒出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游击队。
成钧分析后,认为,这些一哄而起的游击队,像大海里的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成钧与赵启民商量,大胆采取“酵母发面团”的办法,来稳定这些队伍。于是,成钧把十团的5个连队分成10个连队,让10个连队同游击队合编,游击队队长一律当连长,原先的连长一律当副连长,原先的班排长、老战士也打散开来,同游击队混编在一起。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高招。当时许多部队没有这样做,在反摩擦斗争中,不少游击队都叛变了。而成钧掌握的游击队,全部掌握在我军的人手里,没有叛变的。就这样,成钧的十团从大减员后的不足500人又迅速发展到了1500多人,部队扩大了3倍。
成钧这种灵活大胆的做事风格,让部队得到了快速扩张,不断壮大了红军的抗日力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