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5月1日,是教培行业的新生

上一篇文章《教培机构饿了吧,4月就催缴暑假课程学费》写到,很多培训机构4月份就开始收暑假的学费,有的甚至催秋季的费用,在
上一篇文章《教培机构饿了吧,4月就催缴暑假课程学费》写到,很多培训机构4月份就开始收暑假的学费,有的甚至催秋季的费用,在众多的评论中,可以分为两种角色,一种是家长,抱怨过早收费的不合理性;另一种是教培人,觉得提前报课锁定资金锁定人员可以为后期学习提供更大便利性。 是否合理,是站在是否得益的立场看。 几天前,广东省教育厅对某家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开展校外培训活动进行处罚,对其开出470万的罚单,也命其注销了营业执照。 我认为,让教培机构逐利性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预收费。如果都是规规矩矩办事,实实在在收钱,哪有那么多收了大款就跑路的机构,哪有过度销售大课包的问题,哪有过度消费未来的非理性运营习惯。 当然,已经在用家长所交的预付款来维持经营的机构,它们在规范化或新生增量少的现实冲击下,很容易暴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5月1日起施行,对预付式消费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了规范。包括培训项目的预付式消费。所以有人说:现在不是教培行业的暖冬,现在才是教培行业的机会。 在我看来,5月1日是教培行业的新生。 预付式消费存在诸多风险: ✅1️⃣✅最直接、常见的,就是机构跑路。这种问题是现金流断裂的外化结果,不是原因。很多人把现金流断裂归为机构暴雷的原因,这是大错特错。根本原因在于机构经营过程过分依赖预收款。就是我们常说的“寅吃卯粮”。机构跟人是一样的,有的人有了钱就身痒,以为办了一张信用卡,钱就是他的;机构有了钱就想扩张,他们对资产和负债没有概念,以为钱收了就是他的钱,实则是负债扩张。 ✅2️⃣✅隐形的问题就是教学、服务质量不确定。我们常见,机构的老师想让家长交费的时候就非常热切,天天给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但在交费后,就越来越冷淡。续费周期越长,这种现象越明显。另外,家长是认可某个老师的教学才交费,然而,交费后是否存在换老师的风险也是未知的,换了老师后教学结果好坏更是未知。 ✅3️⃣✅存在无理条款的合同也是常见风险。例如未上课课包不能全额退费,课包已上10%以内,退费要扣10%手续费,课包已上10%~50%,退费要扣30%的手续费,课包已上50%的,不能退费。另外还有给小孩的赠品,购入成本十几二十块,在合同里写成本388元,若退费要退赠品成本。 5月1日,会是教培行业的新生,但可能会是某些机构的噩梦。 教培行业在监管制度越来越完善之下会呈现一种新的生命力。但那些无牌无证或者超允许范围经营的机构,则可能会在一系列的监管行动中暴露甚至会受到处罚。 现在的很多家长之所以认可“独立老师”,就是因为“独立老师”需要靠教学结果和口碑来赢得家长的交费和续费。我并不是说“独立老师”就是合规合法的存在,我是想说,未来教培机构大概率只能参考“独立老师”那种依赖效果和口碑持续健康运营。 如果去掉过度的预付式消费,那么每个机构都会努力去做好教学质量来争取家长的高频消费。 如果预付式消费被严格监管,那么每个消费者因权益受到保障而敢于消费。 教培行业的发展,只有有边界地成长,教培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且有益的补充。 从西安教育局大面积查处违规教培机构到广州高额处罚教培机构违规行为,从“双减”到阳光招生行动的打响,再到现在的预付式消费的监管等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到国家对教育的改革的重视程度。 当教培行业进入了新的监管环境,它的成长机会才算真的到来。有的人只会埋怨监管,把监管当作一种羁绊,而有的人则会把监管当作一种扶持,在监管中健康发展。 所以,接下来的教培市场,只有怀揣“长期主义”的机构才能活下来。没办法着急揽钱,只能实打实地做好教学,做好口碑经营,才能长期存活。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教培行业中常见的应用,可以参考下面链接的文章: 2025年5月1日起,教培机构“卷钱跑路”再也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