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全新的餐饮模式在市场上掀起了热潮,那就是“餐饮+表演”。从火锅店的现场舂料,到云南菜馆的木姜子现刮仪式,再到烘焙店将后厨搬到前厅展示面包制作过程,这种融合了美食与表演的就餐形式,正迅速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餐饮+表演”突然火了起来?
一、追求独特体验,“情绪价值”成消费新宠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他们更渴望在就餐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寻找“情绪价值” 。
想象一下,在忙碌的一天后,走进一家充满艺术氛围的餐厅。食客不再是被动的等待者,而是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在云南菜馆,顾客可以亲手刮木姜子根,感受来自山野的气息;在火锅店,食客能跟着服务员的节奏,一起参与现舂火锅的过程。这些互动设计,让顾客从“等饭吃的人”变成了“戏中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想要成为“主角”的心理,参与感直接拉满。
如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急需一些“小确幸”来治愈自己。写字楼旁,看着师傅开窑取出香气四溢的面包,听着芝士蛋糕出炉时清脆的铃铛声,或是在餐厅里等待费大厨吆喝着上招牌辣椒炒肉,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瞬间,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抓住了那点“好戏开场”的小浪漫,获得了情绪上的满足。这种情绪价值,有时候甚至比吃饱更让人感到幸福。
二、社交传播需求,打造“可拍性”消费场景
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餐饮行业的宣传模式。如今,餐厅不再依赖传统的烧钱投硬广、发传单等方式,而是将社交传播作为核心战场。而“餐饮+表演”的模式,正好成为了破圈的利器。
餐厅里的各种表演,为顾客提供了绝佳的拍照和视频素材。傣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舂火锅佐料,石臼起落间香气四溢;汉服侍者端着雕花食盒,以宫廷礼仪上菜;日料师傅点燃可燃纸,瞬间照亮刺身拼盘……这些场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自带“异域滤镜”和戏剧感,顾客随手一拍,就能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上获得高关注度,吸引更多人前来打卡。
同时,这种模式还制造了强烈的反差感,直击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在繁华的商场里,砖石窑炉烤面包,果木的烟火气混合着麦香;连锁汉堡店里,现场刮木姜子根,将山野气息带进都市快餐。这种“城市里的乡野烟火”“快时尚里的慢手作”,精准地满足了年轻人对小众、独特体验的追求。
此外,表演还为品牌赋予了故事性。窑烤面包开窑时讲述“柴火锁香”的奥秘,云南菜刮木姜子根时科普“一根藏千味”的知识,这些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展示,更是将“新鲜手工”“地域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品牌从单调的菜单,变成了有温度、有记忆点的独特存在。
三、餐饮竞争激烈,“表演”成突围新招
当前餐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一条街上可能会出现多家同类型的餐厅。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餐厅只能在“体验”上寻求突破,“餐饮+表演”模式应运而生。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餐厅避开残酷的价格战。同样是卖火锅,引入“现舂表演”的店,客单价往往能比普通火锅店更高;同样是卖蛋糕,KUMO KUMO通过摇铃取餐的仪式感,让排队都成为了一种“打卡项目”,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相比单纯的打折促销,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将后厨操作搬到前厅,进行透明化表演,如现场揉面、刮木姜子、试毒野山菌等,让顾客亲眼看到食材的新鲜和制作过程的干净卫生,这种无声的广告,比喊一万句“真材实料”更有说服力,让顾客吃得更加放心。
再者,地域文化在“餐饮+表演”中成为了重要的加分项。云南菜通过木姜子刮削、跳菜舞蹈等表演,售卖地域风情;北京“宫宴”让顾客穿汉服、看短剧,沉浸式体验宫廷文化。如今的食客,不仅追求特色美食,更渴望深入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餐饮+表演”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餐饮+表演”模式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社交媒体推动以及餐饮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就餐体验,也为餐饮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表演只是吸引顾客的手段,美味的菜品和优质的服务才是留住顾客的根本。只有在保证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合理融入表演元素,才能让餐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