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哥月入一千六,却称自己在中国很抢手,要娶两个中国老婆带回家享福。恒河边的村子天还没亮,25岁的纺织工拉杰什,就做起了白日梦,他在手机键盘上敲出惊世骇俗的征婚帖:“月薪1674元,诚征两位中国妻子,需热爱印度美食且家庭条件相当。”

这条出现在国际论坛的帖子,半小时收获2000条嘲笑回复,却让拉杰什信心倍增,他反复刷新页面,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中文翻译当成恭维。
这个来自新德里贫民窟的青年可能不知道,他眼中“匹配条件”的中国姑娘,在富士康组装手机的月薪是他三倍。更不懂为何中国网友群嘲他该挂精神科,毕竟在印度老家,这笔收入能让他在街角茶馆吹三年牛:约等于人民币一千六的两万卢比,在当地堪比北京两万月薪,足以让十个姑娘排队相亲。这种认知错位背后,藏着令全球经济学家困惑的印度自信基因。
“在印度婚恋市场,我绝对是优质股。”拉杰什掰着沾满染料的手指计算:父亲留下的铁皮棚值3000元,二手摩托折价1800元,更重要的是他的种姓,足够迎娶两个低种姓女性。
而这番底气,源自印度残酷的婚姻规则:女方需准备约合40-50万人民币的嫁妆,相当于普通家庭二十年收入。孟买红灯区的巷子里,常见父母典当女儿筹钱买女婿,去年一起震惊全印的命案中,新娘因嫁妆少台冰箱被夫家活活烧死。

这种畸形的婚恋观催生了拉杰什们的幻觉。当听说中国男性结婚需准备彩礼,他笃定这代表“中国女性更廉价”,全然不知中国女方普遍自带房产嫁妆,更选择性忽视,去年印度驻华使馆招聘司机闹的笑话:月薪4500元,却要求中英双语+熟悉北京路况,最终只有三个印度留学生应聘。
更黑色幽默的是,拉杰什引以为傲的月薪,在深圳仅够支付半平米厕所,他相中的“经济相当”对象,可能是西部山区刚脱贫的女孩,但这些姑娘宁可直播卖山货自力更生,也不愿赌命远嫁。
上海红娘李女士展示的会员档案里,九零后女性最低要求月薪1.5万,还要有房,这与印度女方倒贴巨资求嫁,形成荒诞对比。新德里社会学者辛格指出:“种姓制度让底层男性产生虚妄优越感,就像井底蛙,觉得天空本应只有簸箕大。”
眼下这场跨国笑话正在变质。某短视频平台,冒出二十多个假冒拉杰什的账号,靠着编排中国老婆逃回娘家的短剧日入千元。而真正的拉杰什却陷入焦虑,老家突然涌来三十多个提亲家庭,都是看中他在中国的知名度,要求他必须直播迎娶中国新娘。

夜幕降临时,这个蜷缩在8平米铁皮屋的年轻人,反复播放TikTok上的中国城市夜景,终于对着镜头喃喃道:“或许我该去中国看看”
没人告诉他的是,电子签证申请页面上,年收入门槛正好是2万元人民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