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僻的山林里,一丛鲜艳的山花寂寞地绽放。花瓣或为粉白,或显浅紫,在林风中微微颤动。山花无人照管,也鲜见游客欣赏,却依然热烈而执着地迎寒怒放。
唐代一位才子偶然踏入山林,走不多远,一抹明艳便吸引了他的视线。只见一朵不知名的野花,花瓣层层舒展,带着清晨露珠的润泽,在料峭春寒中倔强挺立,散发着蓬勃生机。
这朵遗世独立的山花,虽然生长偏僻之地,却能展现出最美的姿态,不被外界左右。才子不禁思绪飘飞。下面介绍李涉的一首《山花》,视角独特,以物喻志,令人感触深刻。

山花
唐 · 李涉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
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
李涉,中唐著名诗人,自号清溪子,河南洛阳人。他早年曾隐居庐山,入仕后担任太学博士等职,中年之后因事被贬,浪迹江湖。
李涉的诗歌通俗晓畅,兼具自然意趣与哲理思考,多以山水、田园、羁旅为题材,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首诗质朴凝练,意境深远,值得细读。

开篇精妙地刻画了山花的独特形态,"六出" 本指六角形的雪花,此处用来形容山花,新颖别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赤玉盘" 三字,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形容山花宛如美玉雕琢而成的圆盘,色泽红艳,质地温润。
山花仿佛是在春天里绽放的彩色雪花,既保留了雪花的灵动轻盈,又增添了花朵的艳丽绚烂。玉质的光泽,又展现出花瓣的温润与色彩的浓烈,赋予其天然去雕饰的内质。这种描绘既符合山花的野生特质,又与后文宫廷牡丹的华贵形成了对照。

接下来的一句,则进一步展现出山花的品质。山花鲜艳夺目,仿佛可以点燃整个春天。一个"湿" 字,则让人想到春雨的滋润,仿佛它刚经历了一场细雨的洗礼,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山花生长的环境较为湿润,山林深处又很难被阳光照射。"耐春寒" 三个字,抒写了山花不惧春天的寒冷,勇敢地迎接风雨的挑战,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也隐喻寒士在困境中坚守气节的精神风貌。

后两句将视角从山林转向了社会,"五侯宅" 是指权贵豪门,那些公子王孙纸醉金迷,喜欢攀比,更偏爱奇花异草,甚至不惜重金加以购买。而牡丹在唐代被誉为花中之王,即使价格不菲,但由于其雍容华贵的姿态和艳丽的色彩,依然会引得人们竞相追捧。
诗人设想,如果山花生长在权贵的宅院中,成为其观赏的对象,那么他们就可能不再愿意花钱购买名贵的牡丹了。这样的假设看似荒诞,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价值,决定于其所处环境、以及拥有者的地位。

山花美丽坚韧,却因长在野外,不被人们知晓和重视;而牡丹则迎合了众人的审美趣味,成了地位的象征,于是身价倍增。山花代表了那些不被关注的普通事物和平凡人物,它们纵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却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和埋没;而牡丹则象征着权贵阶层所追捧的奢华和虚荣,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外表形式,而非内在品质。
李涉的这首诗蕴含了丰富情感,作者深情描绘山花的形态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花的由衷赞叹。山花在春寒中绽放,不依赖外界呵护,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和内在的美丽,这正是诗人所欣赏和推崇的品质。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文人,李涉的仕途并不顺利,他通过山花和牡丹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同时作者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像山花一样,保持着一份坚韧和美丽,展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令人感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