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霹雳-15(PL-15)远程空对空导弹的成熟与实战化部署,美国在空战武器领域的优势地位首次面临实质性挑战。2025年2月,美军高调公开新型AIM-260A(JATM)导弹的研发进展,并加速部署由SM-6防空导弹改进的AIM-174B超远程空空弹。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是技术追赶,实则暴露了美国在军事霸权维系上的深层焦虑,更暗含构建亚太“导弹包围圈”的战略野心。

一、霹雳-15的崛起:打破美军空战优势的“破局者”
中国自主研发的霹雳-15导弹自亮相以来,便成为全球空战武器领域的焦点。其自用型号射程据信可达300公里,远超美军现役主力AIM-120D的160-180公里射程,且具备双脉冲发动机和双向数据链技术,可在超视距空战中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更令美国忌惮的是,霹雳-15已与歼-20隐身战机形成“隐身+超远程打击”的组合,极大压缩了美军F-35和F-22的战术空间。美国《战区》网站直言,霹雳-15是推动AIM-260研发的“关键刺激因素”。

相比之下,美军现役空空导弹已显疲态:AIM-120系列自冷战末期沿用至今,虽经多次升级,但受限于弹体尺寸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射程提升空间几近枯竭。而俄罗斯R-37M导弹在俄乌战场上实现130公里外击杀目标的实战案例,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远程空战能力落后的恐慌。

二、AIM-260与AIM-174B:技术仓促与战略妥协的产物
面对中俄的技术压制,美军试图通过两条路径破局:
1. AIM-260(JATM)的“追赶式研发”
自2017年启动以来,该导弹项目进展缓慢,原计划2022年完成测试,但至今仍未列装。其设计目标是与霹雳-15对标,射程阈值设定为190公里,但受限于模块化设计和小型化推进系统,实际性能可能仅略优于AIM-120D,难以真正匹敌中国自用型号。
2. AIM-174B的“应急改造”
为快速填补战力空白,美国海军将SM-6防空导弹改装为空射型号,射程号称400公里。尽管此举使美军跻身“400公里俱乐部”,但其技术缺陷明显:弹体长度达6.6米,远超F-35内置弹舱容量,若外挂则牺牲隐身性;且SM-6年产能仅百余枚,难以支撑大规模空战消耗。

这两款导弹的仓促推出,折射出美国军工体系的困境:既要应对技术代差危机,又受限于研发周期与成本控制,最终选择“半成品上架”的权宜之计。

三、战略围堵:拉拢盟友构建“导弹网络”
美国新型导弹部署的深层意图,远不止技术竞争。从公开信息可见,其战略重心在于通过武器扩散,将亚太盟友纳入对华威慑体系:
- 《技术捆绑》:AIM-174B被设计为“盟友兼容型”武器,可适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F-15、F-35等机型,甚至暗示台湾地区可能成为潜在用户。

- 《基地升级》:菲律宾巴萨空军基地的扩建计划中,美军计划部署可覆盖南海的远程导弹,意图将南海争端“军事同盟化”。
- 《战术转嫁》:通过盟友战机充当“导弹载机”,美军可规避直接开火风险,形成“代理人威慑”——若冲突爆发,美方提供目标数据,盟友负责发射,将地缘矛盾转化为多边对抗。

这种“借刀杀人”的策略,本质是通过军事捆绑强化对华包围,同时将地区国家推向军备竞赛前沿。

四、中国的反制:技术突破与战略定力
面对美国的导弹围堵,中国并非被动应对:
1. 《技术代差优势持续扩大》
除霹雳-15外,传闻中的霹雳-17、霹雳-21等超远程导弹已进入测试阶段,射程可能突破400公里,并可能配备高超音速滑翔技术,进一步压缩敌方预警时间。

2. 《体系化作战能力提升》
歼-20与霹雳-15的组合已形成“隐身猎杀+超距打击”的杀伤链,而空警-500预警机与数据链系统的协同,可实现对美军隐身战机的早期探测。
3. 《外交反制》
中国多次强调南海与台海问题属内政范畴,反对美国“以武谋霸”。同时,通过深化与俄罗斯、中东国家的军事合作,分散美国战略压力。

五、结语:技术竞赛背后的霸权逻辑
美军急推新型导弹的背后,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试图通过武器优势维持全球霸权,并将盟友工具化以分摊战略成本。然而,这种“以量补质”的策略不仅难以弥补技术代差,更可能因过度扩张加速自身衰落。正如美国海军学会报告所警告,AIM-174B的产能困境与战术缺陷,终将使其成为“纸面威慑”。对中国而言,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战略定力,方能在新一轮空天博弈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