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袁世凯是个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关键角色。
他来自显赫的家族,但早年并不引人注目;凭借军事才能在清朝末年崭露头角,却亲手终结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当上中华民国总统,但他因野心膨胀,试图恢复帝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这辈子经历过大起大落,即便在他去世后,关于他安葬地点的争议也在当时的中国闹得沸沸扬扬。
安阳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面积不算太大,但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古时候人们都叫它邺城。
从安阳火车站坐2路公交,过了安阳桥不远,就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地标景点。
这片占地几十亩的园林,处处透着清朝建筑特有的韵味,气派非凡。它不仅是袁世凯长眠之处,更因其规模宏大而被称作"袁林"。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窃国大盗",就安息在这座宏伟的陵园之中。
这座古老的景观已有百年历史,历经沧桑,甚至在60年代那场大动荡中也安然无恙。当年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好好保护这里,作为后人的警示。如今,它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咱们今天要聊聊这座气派非凡的古墓,讲讲它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它名字是怎么来的。
【从默默无闻到权倾天下】
1859年,袁世凯在河南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中降生。袁家祖上人才济济,他的叔祖父曾带兵对抗太平天国,官至清朝漕运总督。家族中还有不少人在朝为官,也有在地方上颇具声望的士绅,整个家族在河南一带很有势力。
袁世凯年轻时也吃过不少苦头,他从小念书,连着考了两次科举,结果都没考上。
袁世凯不甘心在家乡做个无所事事的富家老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闯荡四方的旅程,即使家人极力劝阻也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年轻时的袁世凯特别迷恋军事,他不仅买了不少兵书仔细学习,而且在各地旅行时,总爱观察地形,还经常和朋友讨论打仗的策略。
正是这个机遇,成就了他后来的辉煌事业。
袁世凯他爹和山东武将吴长庆关系特别铁,袁公子二十二岁那年就跑去找吴叔混了,在吴叔手下,他的本事总算派上了用场。
1882年,朝鲜作为清朝的附属国爆发了内部动乱,袁世凯随同吴长庆跨海前往朝鲜,参与平定叛乱。
袁世凯带兵镇压叛乱时,总是冲在队伍最前头。叛军根本挡不住他们的攻势,没多久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场动乱很快就平息了。
由于在平定叛乱中立下大功,清朝将袁世凯派去管理朝鲜的军务。正是从这时起,袁世凯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官运也像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
在晚清搞洋务改革那会儿,袁世凯深得光绪皇帝和康有为他们的器重,官位越做越大。他借着皇帝的信任,悄悄壮大自己的势力,还在小站这个地方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部队。
慈禧太后上台后,袁世凯混得风生水起。他靠着手里握着的军队,在各方势力中间来回周旋,在朝廷里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成了全国最有实力的军阀头子。
孙中山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巩固革命成果,主动把总统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为了掌握大权,反过来背叛了曾经重用他的清朝政府,迫使皇帝退位,直接导致了清朝的覆灭。
袁世凯这时候手握大权,风光无限。他原本是清朝的重臣,如今却改头换面,坐上了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可他没得意多久,就因贪心不足,最终把命都搭进去了。
【短暂的皇帝梦】
袁世凯靠着强大的势力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可他并不甘心,他真正渴望的是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袁世凯的野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连他身边的仆人都能看出他的真实意图。
一天中午,袁世凯正在午休,他身边的一个小仆人不小心摔坏了一个茶杯。这茶杯可不一般,是用上等玉石精心打造的,袁世凯平时特别喜欢,一直把它当成宝贝。
那小童吓得六神无主,见袁世凯还在熟睡,赶忙抹着眼泪跑去找府上的老管事帮忙。
老管家心肠好,替这个小仆人琢磨出一个特别巧妙的办法……
袁世凯一觉睡醒,发现最宝贝的玉杯碎了一地,顿时火冒三丈,准备要了那个小侍童的命。没想到小家伙三言两语,竟把袁世凯说得眉开眼笑,怒气全消。
这个小仆从很客气地开口说:
我刚进屋准备给袁大人倒茶,猛然发现床上躺着的不是大人,而是一条浑身发光的五爪金龙,吓得我手一抖,茶碗就摔在了地上。
袁世凯听了侍童的话,正中下怀,从此深信自己是真龙天子下凡,便着手筹备登基称帝的“宏伟计划”。
1914年,袁世凯召集了国会和民间团体,让他们主动提出恢复帝制的要求。在这些人的支持下,袁世凯宣布将共和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这个消息一传开,全国上下都炸开了锅。没过多久,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民愤,国民革命军随即发起了讨伐行动。
袁世凯面对国内外重重施压,坚持了不到三个月,最终在八十三天后不得不放弃称帝计划。
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他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疾病不断。
他因尿毒症去世后,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边是众多民众拍手叫好,另一边则有不少支持者深感惋惜。
【极尽奢靡的葬礼】
袁世凯称帝的行为激起了众怒,最终他自己也因此郁郁而终,然而他留下的势力依然强大,不可轻视。
袁世凯在北京扎根已久,不仅手握一支强兵,还网罗了不少权贵撑腰,黎元洪便是他身边最得力的靠山。
袁世凯去世后,他的亲信兼儿女亲家黎元洪继任,成为了新一任大总统。
黎元洪上任后,决定为袁世凯办一场隆重的丧事,还从国库里拿出了五十万块钱专门用来支付这笔开销。
6月7日那天,黎元洪和军阀大佬段祺瑞一起发了份电报,安排袁世凯的后事。他们专门搞了个"治丧委员会",派了徐世昌当总负责人,准备给袁世凯办一场隆重的丧礼。
葬礼当天,北京全城接到通知,要求暂停所有聚餐和娱乐活动,学校也放假一天,以此向这位大总统致以深切的哀思。
6月8日,袁世凯的灵柩被送到了怀仁堂大厅安放。这口棺材是北京有名的匠人精心制作的,棺身上雕刻着代表高贵的云龙图案,还特意铺上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黄绸布。
整个灵堂挂满了北京各界名流送来的挽联,周围整齐摆放着各种高档祭品,将棺材围在中间,场面十分气派。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帮人竟然把清朝皇宫里的皇帝用品全都搜刮过来,摆在了怀仁堂正中间当陪葬品,明摆着就是想炫耀袁世凯生前有多"高贵"。
黎元洪在袁世凯的葬礼上,特意从四面八方召集了大批和尚,专门为他布置了一个气派的法事场地,安排这些和尚轮流诵经超度。
这段时间,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级官员纷纷前来吊唁,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与黎元洪等人站在一旁回礼。
袁世凯的遗体停放了三周后,终于迎来了他的葬礼。
袁世凯的棺材由八十多个人一起抬着,慢慢从北京城里出发,一路往北京火车站走。
短短的一段路旁,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整条街被堵得严严实实,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黎元洪一行花大价钱请来多支乐队,沿途锣鼓喧天,既有中式丧乐,又混着西方曲调,听起来怪别扭的。
袁世凯的灵柩抵达火车站后,被抬上了一列专门准备的火车。这列火车将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安阳,准备在那里安葬。
【墓地之名引起争议,徐世昌一字完美解决】
袁世凯总说自己是三国名将袁绍的后人,并且提到安阳这个地方是袁绍起家的老根据地。
袁世凯发迹后,看中了安阳洹上村的一片地,相传商朝名相伊尹曾在此居住,是块风水宝地。
袁世凯早早花大价钱买下了这块风水极佳的地方,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他在临终前还特意叮嘱儿子袁克定,明确表示要把他葬在洹上这个地方。
黎元洪等人组织众多工匠,天刚亮就出发前往安阳,为袁世凯修建陵墓。
这座超大型豪华墓地足足修了两年多才完工,占地超过一百亩,光修建费用就砸进去上百万银元。
这座陵园完全按照清朝皇宫的样式建造,不仅有大殿、碑亭、偏殿等建筑,而且全部采用了国内最顶级的琉璃彩瓦来装饰。
远远望去,墓园里的建筑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简直和皇宫有得一拼。
这座墓园的设计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西方建筑元素,甚至借鉴了美国总统陵墓的风格。各式建筑在开阔的园林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成为安阳一处独具特色的豪华景观。
一进墓园,就能看到一面特别大的青砖墙,上面盖着漂亮的绿色琉璃瓦顶。这面墙到现在还是全国最大的。
往前走几步,就能看到这座陵园里最特别的一个建筑——那座雕刻着五爪金龙的牌楼。
沿着小路向北走,两旁整齐地立着用石头雕刻的狮子和老虎,个个栩栩如生,雕刻手艺相当了得。
走到神道的最里面,就是陵园的核心建筑——大殿。正中央的石台上安放着袁世凯的棺木,四周的石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珍贵的随葬物品。
这座陵墓修建得极为豪华,花费了巨额资金,施工期间北洋政府的财政都因此陷入了紧张状态。
这座陵墓完工后,关于给它起什么名字的问题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开始,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打算效仿古代帝王,把父亲的墓地称为“袁陵”。袁世凯虽然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但也算是圆了当皇帝的梦。他去世时,穿的也是皇帝的丧服。
然而,这一提议在国内引发了广泛争议。就在僵持不下之际,北洋政府高层徐世昌灵光一闪,仅将"袁陵"改动一字,便巧妙化解了这场纷争。
徐世昌学识深厚,他参考古籍《说文解字》的内容,借鉴“孔林”的命名方式,将“袁陵”更名为“袁林”。这样既保留了“林”与“陵”的谐音关系,又遵循了古人的传统做法,同时避免了引发民众的不满,最终达成了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袁世凯死后,国内战事不断,烽烟四起。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动荡的岁月里,"袁林"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完整地留存至今。
1949年,历经战乱的中国大地重获新生,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袁林一事作出明确指示:将其保留,以警醒后人。
时光流转近百年,这座气势恢宏的陵墓依然屹立不倒,里头的建筑结构和精美雕刻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这座袁林已经成了河南有名的旅游胜地,还被评为了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先生作为“国父”,他领导的近代革命运动,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历史贡献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革命取得的胜利果实落入了大军阀袁世凯手中。虽然他因妄想称帝而暴毙,但这座气势恢宏的陵墓却永远留了下来。
今天,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人物都已逝去,只留下这座袁林静静矗立,仿佛在向后来的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