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游记,你凭什么能霸屏30年?

说到霸屏神剧,不得不提86央视版《西游记》。这部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持续霸屏,特别是寒暑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成为青

说到霸屏神剧,不得不提86央视版《西游记》。这部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持续霸屏,特别是寒暑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成为青年再到中年的人生历程,可谓经久不衰。

作为80后,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剧情,不能不说幼稚,情节简单、服饰简陋,特技更是惨不忍睹,用“五毛钱特效”来形容也不为过。可就是喜欢看到屏幕里那只猴子上蹿下跳,喜欢猪八戒插科打诨,当《云宫迅音》的主题曲响起,总觉得浑身上下一个激灵,当《敢问路在何方》的音乐传来,又有种“行路难”的感慨。

为什么《西游记》能有霸屏30多年,杨洁导演的话可能会给我们答案:“因为我们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1982年,已经53岁的杨洁导演接下了这个“搞艺术”的任务。而所谓“艺术”,其实是一种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追求。

说到“美”,首先想到的是《西游记》里面的各位“美女”。至今,网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十大美女排行榜”,里面的名单时有变动,到底谁能成为这“十大”,“十大”该怎么排序,网友的争论从没停息过。因为,那个年代美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没有滤镜、没有PS,有的只是人物的契合。

且不说“女儿国国王”朱琳、“嫦娥仙子”邱佩宁、“万圣公主”张青、“玉面狐狸”郑益萍,这些举足轻重的单元剧女主,就是一些配角的容貌气质也能秒杀当下的一众小花。

西游记中,给嫦娥伴舞的仙女

杨洁导演为了找到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更是煞费苦心,很多只有几分钟镜头的“配角”都是当时在各领域已经名声大噪的“表演艺术家”。

乌鸡国王后向梅

乌鸡国王后向梅,不仅温柔美丽,眼神中还透着睿智的光辉。杨洁看中向梅的时候,向梅已经接到了一个国外电影的邀约,中途回国的空当,杨洁特意派人堵在机场,硬生生争取了5天拍摄时间。

殷小姐——马兰

唐僧的生母殷小姐扮演者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妻子。

杨洁导演觉得马兰的的扮相好、风度好,圆圆的脸盘,显得丰满,符合唐代美人的要求。但是,当时马兰正在合肥,就为了几分钟的戏,来往非常不便,一开始马兰是拒绝的。杨洁为了请到她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特意包直升飞机从合肥接到了马兰,这才有了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殷小姐。

白骨精——杨春霞

还有“童年噩梦”白骨精杨春霞。杨洁导演当年为了找到一位又美、又媚、又带着狠劲儿的“白骨精”真是伤透脑筋。

不仅仅是这样的女演员难找,还是因为在当时的文艺圈,一般演员都不愿意演“反派”。在当那个年代的文艺环境下,观众很容易将角色和演员本身对等起来,谁接了反派,好像自己就是个“坏人”一样。

最后,杨洁导演看中了演员杨春霞,但杨春霞死活不同意,“白骨精”啊,这种妖媚反派,谁愿意接。杨春霞心仪的是“女儿国国王”,杨洁导演就骗她说,等她演完白骨精,女儿国国王也给她演,这才说服了她。一个人怎么可能演两个角色呢?况且都是主角,正反相差又太远。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女儿国国王找了朱琳。为此杨春霞直呼“上当”,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

人美景亦美

86版《西游记》可能是中国电视史上跨地域最多的一部戏了吧。历时6年,跨越了中国近30个省以及泰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

为了追求“美”与“真”结合的效果,杨洁导演和她的团队可以说走遍千山万水,随便说几个取景点都是A级风景区。

北戴河

《西游记》片头,猴王出世的画面,取景自著名风景区——北戴河。

黄果树

花果山水帘洞,其实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黄果树。

九寨沟

片尾,师徒四人跋山涉水的镜头,取景地是著名风景区——九寨沟。

青城山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孙悟空授业之地,菩提祖师道场,其实是我国著名道教圣地——青城山。

没错,就是那个“青城山下白素贞”那个青城山,也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余沧海的青城山。

泰国大皇宫

最后,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大雷音寺”取景地,则是泰国的“大皇宫”。也就是,现在我们去泰国旅游必打卡的“大皇宫”。不知道当时剧组是如何说服泰国将皇宫借给剧组拍摄电视剧的,真真厉害啊!

其实,还有很多:桂林七星岩、北京戒台寺、苏州园林、新疆吐鲁番......几乎祖国大江南北都有剧组留下的脚印。

美,从来不是杨导唯一的追求,甚至都不是主追求,她更在意的是“真”。

在接到拍摄《西游记》任务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多个版本的《西游记》了,可是改编之夸张,与吴承恩原著相去之大,令人咋舌。日本的西游记更是将唐僧改编成了女人,如来佛祖也是女人,而观音菩萨则成了男人。杨导立志要拍摄一部尊重原著,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电视剧。“求真”就成了杨洁导演心中的“基石”。

要求真,首先得有个“最真”是孙悟空。众所周知,孙悟空是集神性、人性、猴性与一体的人物。要演好这么一个“复杂”的角色,既要做到形似猴,神似人,又得演出从自由散漫、天生天养的神猴到九九归一、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的变化。六小龄童做到了,可最初选择他的时候,杨洁导演是并不满意的。

你能看出这眼神有高度近视+散光吗

六小龄童的父亲是南猴王-章宗义,可谓家学渊源,六小龄童扮起猴来虽有模有样,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原来,六小龄童有600度的高度近视外加200度散光,形似之后神却稍逊一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六小龄童白天盯着快速移动的乒乓球练眼神的速度,晚上点上香,盯着香头练专注。剧组还特许六小龄童养猴,观察猴子的神态动作,《西游记》拍了6年,六小龄童就养了6年的猴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小龄童老师演的孙悟空,成为了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唐僧的扮演者有三位,最深入人心的是第二位徐少华。可刚进组的徐少华也遭到了杨导的“嫌弃”,理由是太瘦。“唐僧要白白胖胖才好看啊,珠圆玉润的,女妖怪才会喜欢。”无奈,剧组只能给徐少华“开小灶”,一天一个猪肘子,半个月时间迅速催肥。

1986年,国内影视行业只是刚破土的小树苗,而《西游记》却是一部要求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剧”。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求真,剧组想尽办法。

各种拍摄手法

为了上天,剧组试过跳弹簧床、高矮凳错位拍摄,这些都做不到,只能“吊威亚”。那个时候“威亚”还不叫“威亚”,国内没人尝试过,剧组听说香港有这个技术,就派人去香港的片场偷师。可这“偷来”的技术,并不成熟,只学了个形似,那时候他们把它叫做“吊钢丝”。技术是有了,但被拉的人却着实成了“走钢索”的人。很多演员都摔过,上天入地的齐天大圣则是那个被摔得最惨的人,第一次“上天”就送3米多摔下来,猪八戒、沙和尚都摔过,有几次差点砸到摄像师王崇秋。

这并不是六小龄童最“可怕”的经历,最可怕的还是“大战红孩儿”。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是假的,但烧在六小龄童身上的火可是真的。“当身上的固体燃料一点燃,唰一下,火苗就窜上来,睫毛一下子就没了。人烧死之前是什么感觉,我可算是知道了。”

袈裟,我的宝贝袈裟!没想到您是这么尽职的老院主

为了“求真”,贪财的观音院院主程之老师,在自己脸上沾满胶水三天不卸妆,只为体现“满脸褶子、老态龙钟”;为了“求真”,太上老君站在干冰制造的云雾仙境几个小时,冻得双腿麻木,仍坚持拍摄;为了“求真”在第一次播出“斗法降三怪”后,1988年特意请原班人马补拍了一个“一口钟”的镜头,只因有观众指出“一口钟”指的应该是一件“不开叉的外衣”,而不是敲钟的钟。

现在的电视剧,谁能做到播了还去补个镜头的?

很多“美”和“真”,其实都源于全体剧组人员的“善”。

因为经费有限,拍摄条件恶劣,几乎所有演职人员都身兼数职。扮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就一个人演过:牛魔王 (第2集)、 西海龙王 、 太上老君 (第12集)、 千里眼 、和尚、 御马监监丞、老者、 卷帘大将等十几个角色;“大男主”六小龄童扮演过长安茶客,总钻风,白无常以等多个人物,还在空挡期间做过“兼职”摄影;饰演玉兔精母亲的于虹其实是剧组的场记。饰演最多的是一个叫李建成的配角,他演过伶俐鬼、阿难、黑无常、奔波儿灞、小太监等20多个小角色,可谓“配角之王”。

“配角之王”——李建成

为了“打配合”,全剧组的男演员慢慢达成了一种默契,所有人都是“光头”,为了方便随时“上像”。

在这个剧组里,没有“大腕儿”没有明星,他们一起扛行李、一起搬设备,他们拿着差不多的片酬,演着各种需要他们演的角色。他们每人每顿饭只有5毛钱的配额,而当时一份饺子的价格都要2毛5。男主角六小龄童拍了6年戏,总共拿了不到2000块的片酬。这样的事情,在之后的演艺圈估计是无法想象了吧。

可就是这样的“善”还要遭人质疑。甚至有声音说:“剧组是拿着国家的钱,游山玩水,哪有一部电视剧要拍这么久的,绣花都绣出来了。”这话有没有人信?有!央视为此还专门派出了一个调查组到拍摄现场调查。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古辣

结果,让调查组大呼意外。

因为摄制组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摄像机,而且摄像机和录像机还是分体的。拍孙悟空被紧箍咒折磨得“天旋地转”的场景,得需要两个人用梯子抬着摄像师旋转,而六小龄童则需要躺在地上反向旋转。就这么一个镜头拍完,所有人都转晕了。调查组回去前感慨万分,说一定向组织如实汇报情况,争取再批一台摄影机。

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西游记拍了15集的时候,剧组的资金已经用完了。

可“取经”之路才走了一半,孙悟空刚打完红孩儿。怎么办?当时,剧组人员都不愿意在这个档口上“撂挑子”,发动各自的力量到处找钱,有人甚至想着自掏腰包,“众筹”拍摄。

如果没有他,你只能看到走了“半道儿”的西游记

最后,扮演蜈蚣精的李鸿昌,找中铁十一局以“投资”的方式又找到了300万。这才有了相对完整的25集西游记。这也是为什么片尾除了央视之外,还有非常“突兀”的中铁十一局的名字。

写在最后

《西游记》播出后万人空巷,对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有一次下乡演出,看到村民家里挂的“观音像”竟然是自己的样子。这部剧在东南亚各国播出后,有人专门写信要“活如来”的照片,“如来”的扮演者朱龙广寄出了自己1000多张剧照。

三十多年来,《西游记》被无数次翻拍,可再怎么改、怎么拍,观众最喜欢的还是86央视版。

有人说,那是因为那个年代娱乐资源比较匮乏,能看的剧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剧。可到了娱乐资源大爆炸的今天,一句“俺老孙来也!”还是能让人热血沸腾。猴年春晚,因为央视没有请六小龄童表演,观众还和央视闹了一阵子“脾气”,直呼:这不是我们要的春晚!

有人说,人就是喜欢怀旧的,就像喜欢自己已逝的青春一样。多年过去了,不管当时的特技有多粗糙,剧情有多单一,都在“时光滤镜”下都变得美好起来。可我更相信岁月就像是一条长河,时光能沉淀下来的都是自身有“分量”的东西。而这部《西游记》沉淀的是那些年、那些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那个时候没有“娱乐”只有“艺术”,那个时候的那些人,真的可以做到不求名、不求利,只为完成自己的信仰。

致敬,每一个有信仰的人;致敬,每一个为信仰奋斗的人!

评论列表

从开始到现在
从开始到现在 4
2021-06-11 17:16
各方面都是经典
神鳯
神鳯 3
2021-06-06 15:22
喜欢经典

盐谈 回复 06-06 16:04
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百看不厌

起个名字用了半个小时
起个名字用了半个小时 3
2021-06-08 10:16
注定无法超越的经典,这个想法我越来越肯定[笑着哭]
ILNBA
ILNBA 3
2021-06-09 18:46
小时候的乐趣[点赞]

盐谈 回复 06-09 21:08
现在看还是很有乐趣

用户11xxx23
用户11xxx23 2
2021-06-12 00:33
[得瑟]因为现在都是绿布拍摄,产业化模式复制
七上
七上
2021-06-09 12:46
借人家皇宫真的牛逼[点赞]

独钓寒江雪 回复 盐谈 06-09 15:07
雷音寺取景自泰国玉佛寺,尽管与泰国皇宫相连,但,并不是一个地方

盐谈 回复 06-09 13:58
这点超服气

盐谈 回复 独钓寒江雪 06-09 16:22
哦,那块原来不是一个地方吗?看来泰国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