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在众多关于“AI替代人类”的焦虑声中,清华大学教授马少平给出了乐观的答案:技术不是洪水猛兽,未来它将成为让人类生活更加轻松的助推器。马少平表示,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未来或可实现“每周工作三天、休息四天”的新生活模式。
在近日举办的“选择与回响”眼界沙龙上,马少平教授以“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演进”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可能替代部分重复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的工作岗位,但正如历史上每一次工业与科技革命所展示的那样,技术的演进同样也将创造出大量新职业、新业态和新机会。
他强调,“不要畏惧技术的发展。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阵痛,但最终是为了让人类生活更加舒适。”马少平还举例称,当机器逐步接手繁重体力或复杂计算工作后,人类有望将更多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自我提升和生活娱乐。“未来或许我们可以一周只上三天班,剩下的时间尽情休息、学习和旅行。”
这一言论引发了在场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不少人表示向往“每周三天工作制”的生活节奏,同时也有声音指出,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多方协力,包括技术基础、社会制度、企业文化乃至分配机制的深层次变革。
事实上,马少平的观点并非个例。近年来,包括比尔·盖茨、马斯克在内的多位科技领军人物也曾表达过类似看法。他们认为,AI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在合理制度保障下,AI有潜力缩短工作时长、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不过,也有学者提醒,AI对劳动结构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对传统职业技能从业者带来挑战。因此,在迎接“AI红利”之前,更需要加强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再就业培训,并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与财富再分配机制,以防止技术红利集中于少数群体。
在AI正在加速走入各行各业的当下,清华教授的发声,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积极思考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视角。无论未来是否真的能实现“上三休四”,这场关于“人类与技术共处”的深刻讨论,正悄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认知与决策走向。
科技向善,制度护航,或许才是真正通往理想生活的AI路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