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属于民国时期,当时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由于距离清朝结束才十多年,所以还保持了一些明清时期的特征。
当时的北京,城区面积很小,相当于现在的二环内,也就是东西城区。丰台、朝阳、海淀还是乡下;密云、延庆、平谷,还不属于北京,而是属于河北省。
当时有一个中山大学的外籍教授,名字叫作阿诺德,他老家是欧洲瑞士的。1929年,他来到闻名已久的北平旅游,拍到一批罕见照片,下面来看看。

这是近百年前,老北京的一座城门。城墙上的砖头已经有些破烂,但保持了文物原汁原味的样子。大街上,还是穿长袍、拉黄包车的市民。

1929年,海淀区有一个叫玉泉山的地方,山上有很多古塔,大多保留至今。当时,山上的树还很少。

钟楼附近的一位北京大爷,虽然穿的衣服十分破旧,但他的表情看上去比较祥和。他正在胡同口晒太阳呢,好奇地看着拍照的瑞士摄影师。

近百年前的国子监,原来是这个样子!这里是北京的文庙,也称孔庙,是纪念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方,也是明清时期考进士、考状元的考场。

1929年的颐和园,刚刚对外开放没多少年!在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家园林,不对外开放,普通游客根本进不去!

天坛祈年殿,在1929年时还比较新,虽然对外开放了,但几乎看不到游客。这是明清两代,皇帝郊祭、祭天的地方。

1929年,只有野长城,根本没有人去长城旅游。当然,住在长城脚下的村民,有时去山上取点砖头家用。

位于昌平区,一个叫“南口”的地方,是明清时期的一个交通要塞,北京前往北方的必经之道。

老北京的城区,东西两头有两个牌楼,分别叫作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照片中的,就是西四牌楼。以前的北京,有一种说法:“东城的富,西城的贵。”东城做生意的多,西城官老爷多。
以上,就是瑞士游客阿诺德,于1929年拍摄的“老北京”,距今已经九十六年过去了!近百年后,北京已经成为超级国际大都市,跟老照片中贫穷落后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