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女子德的要求。
作为一个女人,古代要求的是“三从四德”,只要做到这个标准,这个女子就是贤淑的女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估计是由于男人怕女人过于聪慧而不好驾驭,男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老婆是“贤内助”——女人的作用就是相夫教子,没有一个男人期望自己的老婆是个文化人,尤其是胜过自己的“女强人”,一般的男人就算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知书达理的女子,男人们也希望女子的知书达理用来孝敬公婆、体贴丈夫,而不是希望自己的妻子拿着自己的学问去流芳百世,因此,历史上有名的女人除了个别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作为,如女皇武则天或个别女将,绝大部分都无闻于闺中,直到有一个女人问世。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二月初五日,一个女婴诞生在历城(今济南)的一个官员家里,这个官员名字叫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这个女孩的名字叫李清照。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大多不知道李格非,他是北宋年间有名的文学家,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是苏轼的弟子。苏轼有八个弟子——四学士和后四学士,苏门四学士是指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其后廖正一、李禧、董荣、 李格非四人又投到苏轼的门下,史称“后四学士”,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进士,历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史·李格非传》说他“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他著名的作品是《洛阳名园记》,这是史上公认的传世名文。李格非一辈子著作颇丰,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等等,可惜这些著作都遗失了。
古话说“虎父无犬子”,历史上没有记载李格非儿子的成就,但是李格非养了一个好女儿,因为这个女儿,我们还有人记得历史上有李格非这个人。史料上没有介绍小时候的李清照是如何学习的,在那个年代估计她们家也不会将李清照送到私塾读书。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末年,那几年,苏轼及其弟子们开始受到朝廷的重视,李格非在京城做官,在李清照识字的年龄段,她们全家住在京城(河南开封),李格非家中藏书丰富,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李清照的启蒙教育应该来自于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王夫人也来自于大知识分子家庭。
目前关于李清照母亲王氏的门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是北宋著名宰相王珪的女儿,因此她跟秦桧的老婆王氏是表姊妹;另一种说法是,她是北宋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王珪(1019年-1085年)与王拱宸(1012年-1085年)是同时期的人,王拱宸比王珪大5岁,且是同一年逝世,后世的人将李清照母亲的家庭给搞混了,从两个方面的史实来看,我觉得李清照的母亲是王拱宸的孙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一是从年龄上来说,李清照的母亲应该是孙子辈的,二是从李清照晚年的经历来看,李清照与秦桧夫人应该没有直接的亲戚关系,南宋初年秦桧得势,而此时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死亡,李清照带着赵明诚收藏的金石字画颠沛流离,生活穷困潦倒,李清照在举报继任丈夫而被关进牢狱后,秦桧夫妇没有伸出援手,说明她们之间应该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有人说,李清照没有让王氏帮助,那是因为她跟王氏不是一类人,李清照以自己的清高和骨气不愿意与王氏为伍,这种说法有拔高李清照的嫌疑,李清照的价值观可能与王氏不同,但是她们不是仇敌,她们在当时社会就是两个普通的女人,不能过分地将政治加在两个女人的身上,李清照也不是政治犯,她的罪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当时的秦桧如果关照一下李清照那也是举手之劳,就算李清照自己不去求王氏,她家里人也会去求王氏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她们之间没有关系。
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个人的聪明才智,李清照很早就能写出优美的词,我们耳熟能详的《如梦令》就是她早期的作品之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用字朴素,“情节、环境、状态、动作和心情”通过这么短短的33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写作的功力,这首词要是让一个语文老师评价,他会说出很多伟大的道理,如词中反应出李清照洒脱的性格、豪迈的人生、优雅的情趣、精湛的技巧等等,甚至还能概括出一堆爱国的理想和伟大的人格,其实,这篇小词充其量也就是现代人的一篇“微博”而已。这首词应该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年时期的文字功底,最能体现她当时水平的,还是下面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与上一首词一样,用朴素的字描写一个复杂的场景,比第一手词高深的是,词中有了内心的感受,即词已经被赋予了人的心里活动,前面的词将动景写静,这首词是将静景写动了,至少写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活动,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能将词写出这样的心境,这无疑是大师的水平了。李清照早期写过很多词,在京城中,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名气。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李清照的才情很快就传到太学生赵明诚(1081年-1129年)的耳朵里,赵明诚当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金石学研究方面小有名气,他的父亲赵挺之(1040年—1107年)是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右丞相,赵挺之与李格非都是山东人,由于他们分属于两个党派,赵挺之是新党的代表人物,尤其在宋哲宗年间赵挺之排斥元祐党人不遗余力,李格非的老师苏轼是元祐党人的领袖,在朝廷中这两个人几乎是对头。据说李清照有次游春的时候在街上见到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开始相互吸引,爱情战胜了父辈的政治恩怨,赵挺之托人到李格非家提亲,经研究李清照词的专家们论证,赵明诚去过李清照的家,理由是,李清照的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记录了她当时的经历及心理感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赵明诚第一次去李清照家的情景,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花容不整的李清照被这个意外弄得惊慌失措,由于过度紧张,她连鞋都没来得及穿上就含羞地躲避来客,可是,不能就这么走了啊,这个人可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呢,聪明的李清照随手摘了一个青梅,靠在门上回头看那个人,为了避免尴尬,她假装嗅着青梅。这样生动、精练的词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小姑娘之手,难怪后人中有人称赞李清照为“一代词宗”,这样的水平,她师爷(苏轼)在这个年纪也好像没有写出她这么好的词呢。
花好月圆,尽管赵挺之与李格非是“政敌”,但是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亲家,因为这两个孩子确实太优秀了,他们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李清照18岁的时候,她与赵明诚结婚了,他们婚后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美满的,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李清照协助赵明诚做金石学方面的研究。夫妻二人白天闭门研读,晚上卿卿我我,这样的生活只有言情小说里面才会有的,李清照在《浣溪沙》词中记录下了当时的恩爱场景: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造化弄人,他们婚后的那段日子是宋朝党争最激烈的时期,自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开始,元祐党人要么是被判刑罢官,要么就是被贬出京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被贬出京城,李清照与赵明诚也被迫分开,一对恩爱情侣被无情拆散,李清照饱尝了相思之苦,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大量别离方面的词。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独自在家想起了在京城的丈夫,于是她提笔写出了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京城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赵明诚接到这首词之后,心里对李清照充满着崇敬和愧疚之情,民间故事中说,赵明诚连夜写了几十首词,想和一下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写完之后,他不知道挑那首配《醉花阴》,于是他就将《醉花阴》与他写的词一起给他的一个朋友看,朋友看后说,这些词中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写得比较好,听到朋友的答案,不知道赵明诚心里是什么滋味?
不管滋味如何,生活依然继续,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书信,书信是李清照当时最盼的“礼物”,书信虽能缓解心头的相思之苦,这种一时的精神抚慰只会是“愁上更愁”,李清照的心思体现在了她的《一剪梅》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好在这种两地相思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又起用蔡京辅国,蔡京任尚书左仆射(左丞相),之前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极力排挤蔡京,这时的蔡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当年三月赵挺之就逝世了,赵明诚因为父亲的缘故开始走背运,赵挺之被蔡京诬陷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赵明诚与李清照一起研究诗词,他们沉浸于金石学的研究中,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3年,直到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随后不久就遇到了金人进攻汴京,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任江宁知府,在青州的李清照,面对即将面临的国破家亡的局面,她将他们收藏的金石字画藏在一栋房子里,并为这个房子取名为“归来堂”,在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之际,李清照开始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合。他们多年收藏的“宝贝”实在太多了,经李清照认真挑选运走了15车,其他没带走的东西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这些放在青州的藏品在李清照离开不久即遭兵祸,这成为了赵明诚与李清照心里永远的痛。
更让李清照感到心痛的是,赵明诚在江陵知府任上只做了一年多就被罢官,因为建炎三年(1129)二月,江陵府内部军队发生了叛乱,这次叛乱尽管一个晚上就被平息,但是,天亮的时候,全城人发现知府不见了,因为知府赵明诚半夜的时候听说兵变就偷偷地用绳子将自己放下城墙逃跑了。逃跑的赵明诚让李清照伤透了心,第二年在南撤到江西途中,赵明诚的表现让李清照更加失望,他们在行至乌江之时,李清照吟诵了她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听到李清照吟诵的诗,赵明诚羞愧万分,不久就因为抑郁成疾,并死于上任湖州知事的途中,此时的李清照真正遭遇了国破家亡之苦。
屋漏偏逢连夜雨,漏船又遭顶头风。在李清照颠沛流离地在南方度日的时候,李清照不知道在她的身后有一双邪恶的眼睛在盯着她,这个人叫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他向李清照百般示好,柔弱的李清照原本以为找到了精神依靠,没想到的是,张汝舟是一匹贪得无厌的狼,他娶李清照的目的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看上了李清照“巨多的家产”。
婚后,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携带的物件都是些金石字画后,他原形毕露了,开始侮辱和打骂李清照,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意外发现张汝舟的官职是通过行贿所得,她到官府告发张汝舟,张汝舟被罢官,他们持续不到百日的婚约也被解除,在一个男权社会,妻子告发丈夫是有罪的,李清照因此而身陷囹圄,最后还是亲戚朋友出面帮助打点,李清照才被释放出来,以她的《声声慢》来形容当时的境遇实在是合适不过的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这个悲惨的世界,真的不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经过第二次婚姻的打击,李清照彻底地对这个世界失望了,于是,她开始专心于赵明诚未尽的金石学研究事业,同时她也会根据自己的心境写一些词。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在孤寂和忧郁中逝世,享年72岁。李清照一辈子对历史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协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金石录》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共2000种,成为珍贵的金石研究史料。二是保存了《哲宗皇帝实录》孤本,《哲宗皇帝实录》虽然是蔡京主持修订的,其中的一些史料难免失之公允,但是作为当时人编辑的史料,其历史价值是非常高的。三是留下了自己的专著《漱玉词》辑本,作为一个伟大的词人,她的作品为宋朝在文学领域历史地位的奠定做出了卓著贡献。
1、标签化的李清照。
后人概括李清照的三大贡献其实是不全面的,李清照对后人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是——她为后人研究宋词、历史、写作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自南宋以后写李清照的书不下百种。在研究和学习李清照的文人墨客中,我能知道的估计非台湾女作家琼瑶莫属,在琼瑶的作品中,有很多依据李清照的原词而填写或者改编的词,李清照曲折的人生经历为琼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歌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大陆的时候,大陆人称她的歌为“靡靡之音”,其实邓丽君演唱的很多歌词都来源于李清照的词,我们不知道宋朝时候的人是如何演唱词作的,邓丽君让我感受到了宋词在当时的文化演绎和流传方式。
中国人对待古代名人,喜欢“标签化”古人,后世人按照名家的“标签”去认知和感受古人,李清照自然也不例外。李清照身上有三个标签:一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一首《夏日绝句》就给李清照的人生做了一个全面的定位;二是她的词分三个阶段来欣赏:少年时期写出了少女的无邪与浪漫,成年时期写出了爱情的美好,晚年写出了国仇家恨的悲怆,三个时期中,她晚年的词更有穿透力和震撼力。三是李清照成就了赵明诚在金石学研究方面的地位,没有李清照的贡献,也就没有《金石录》。
不可否认,这些标签的绝大部分都是对的,标签都是历史上的名家和大家整理出来的,名家们标签化人物依靠的是丰富的史料佐证。但是对待历史人物,我一直倡导“千人千面”,如果每个人都被盖棺定论,那么历史的研究价值就不存在了,名家也是人,他们也受自己的价值观、知识面和认识论的局限。
按照标签去认识古人,这是不科学的,这样认识的古人也是不全面的。中国人分析人物,喜欢以“泛政治”的观点去认识一个人,大家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他是忠臣或奸臣,是爱国的或叛国的,是伟大的或者渺小的?其实,历史人物就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一个很现实、很真实的一个人,他过的是跟我们一样一日三餐的普通生活,过于神化古人会迷失我们认识古人的心智,古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或者鬼,如果不能客观地看待古人,我们永远也了解不了古人。
比如李清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爱国词人,很少有人真正地关注过她先是一个女人;后人感觉赵明诚沾了李清照很大的光,没有李清照似乎就没有赵明诚,而在当时,赵明诚的言行举止更是人们钦佩的对象,赵明诚是当时典型的“高富帅”,是他对李清照的不离不弃,才成就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之间恩爱故事,试想一个没有生育的女人在封建社会哪来的家庭地位?词不能当成柴米油盐,跟着父亲受政治迫害的李清照用什么来赢得赵明诚及家人的心?这些是专家们没有考虑过的,或者是标签上没有的内容,如果没有思考这个层面,我们后人研究李清照只能算是将李清照当成一个“物体”在研究。
2、时代的李清照。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一起回到900年前用心去感受一下李清照从小女孩、小女人到女词人的成长历程,也许李清照会让我们感觉更加的真实和亲切。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的一生跟家和国的命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她的一生是当时家和国命运的一个缩影,没有家和国的命运转折,估计也就没有李清照的成就。
(1)青少年时代。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当时的社会安宁,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仕途也比较顺利,家境也比较殷实,在父母亲的指点下,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在书海中遨游,在诗词的天空中飞翔,这段时光是快乐的、悠闲的,还是有诗意的,惬意的生活让李清照写了很多甜美的词,虽然待字闺中,但是文学上的甜美早已让同在京城蓝天下的赵明诚一见倾心。
民间故事记载,说赵明诚某天给他父亲出了一个字谜,谜面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博学的赵挺之通过这个字谜知道了儿子的心思,这个字谜的谜底是“词女之夫”,不大的京城,谁家有“词女”,身为御史中丞的赵挺之还是清楚的,虽然他与李格非政见不同,但是为了儿子的幸福,他也只好低头去李格非家提亲。李清照是幸运的,我对她的描述是“才是红丝带,词为保媒人”,她因为词与赵明诚结成终生眷属。
(2)中青年时代。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过了一段幸福生活,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及才情,他们比翼齐飞、相互倾慕,李清照协助赵明诚做金石学方面的研究,赵明诚跟李清照一起探讨诗词,这样的日子让文人墨客羡慕不已。
中国有句古话叫“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李清照他们夫妻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其实外人是不知道的。史料上的分析大多是因为李清照的词拴住了赵明诚的心,其实这是典型的“文人自夸”的说法,生活不是琴棋书画,生活是柴米油盐,那个年代的文人还没有靠赚稿费过日子的,这段婚姻的美好起关键作用的人是赵明诚。
他们婚后不久,北宋的官场就进入了激烈的党争时代,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扶植旧党,元祐党人得到重用。在高太皇太后逝世后,宋哲宗亲政开始重用章惇,元祐党人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李格非被贬官,且朝廷规定李格非的家属都不能在京城居住,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就被迫分离,他们的婚姻经受了非常大的考验。
这种考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他们没有孩子,在封建社会这是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通常的结局是,丈夫休掉妻子,而赵明诚不仅没有休掉李清照,而且通过鸿雁传书表达自己对李清照的思念之情,面对这样的境况,与其说是李清照吸引了赵明诚,不如说赵明诚是有责任感的大丈夫;二是政治斗争的压力,宋哲宗、宋徽宗两朝是党派斗争最惨烈的时期,赵挺之是攻击元祐党人的先锋官,这种官场上的权力斗争很难不波及到家庭,赵明诚如何在李赵两家之间进行协调,没有人研究过,因为后人以为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美满婚姻起关键作用的是赵明诚,这个结论其实也衍伸出另外一个问题?赵明诚为什么愿意与李清照在困难中坚守呢?因为赵明诚爱李清照,李清照有不同于其他女子的过人之处,这样的分析应该是合乎逻辑和情理的。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当上宰相之后,由于一直与蔡京不和,赵挺之的官场生涯结束了,赵明诚与李清照一起回到了青州,这一段时光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赵明诚编辑《金石录》,李清照夫唱妇随。李清照是幸运的,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赢得了丈夫及社会的尊重。他们一起喝酒斗茶、著书作词,日子过得非常的惬意,据说,有次赵明诚得到了白居易的手迹,他兴奋得不得了,立即骑马回家与李清照一起欣赏,他们一直欣赏到半夜——蜡烛燃掉2根,他们都没有睡意,可见他们志趣相通、情投意合的程度。中青年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和充实的,尽管他们的婚姻经受了一些考验,并长时间地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但是李清照以自己的天赋成为了时代的佼佼者,她赢得了赵明诚的人,更赢得了赵明诚的心。
(3)暮年时代。
靖康之变前后,赵明诚与李清照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史料上说,在国难当头的日子,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胆小和怯懦非常的不满,尤其在赵明诚擅自逃离江宁知府任后,李清照甚至有点鄙视赵明诚,在随后的建炎三年(1129年)他们南下江西经过乌江时,李清照写的那首《夏日绝句》,有人就说这是针对赵明诚的胆小怯懦而写的,赵明诚因此而抑郁而死。
我一直不认为写过《夏日绝句》的李清照就是一个爱国者,因为她大多数词都属于“伤痕文学”,她的词中有国仇家恨的内容,但是没有资料能证明她是一个爱国者,因为爱国与否主要还是看实际的行动,诗人写诗词很多时候都是见到题材一蹴而就的,只有中学语文老师会说这些诗词背后有什么现实意义,大多时候,诗人和词人仅仅是为了借一个主题去写诗和写词,赵明诚在当官方面确实不争气,这不影响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李清照看上赵明诚是因为赵明诚的学术和人品,过于政治化地理解古人,感觉是一件很无趣的事,如果因为一首绝句就此否定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这只会有损李清照给后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赵明诚去世后,已经中年的李清照过了一段非常长的凄苦的日子,在国破家亡的乱世,李清照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港湾来容纳自己的一颗心,可惜的是,她不仅没有盼来自己的幸福,反而上了骗子的当,第二次婚姻的失败让李清照从时人的视野中消失,很多人都不知道晚年的李清照过的是什么日子,因此很多人就开始穿凿附会地说,她晚年过得十分的凄凉。
其实,在李清照第二次婚姻失败之后,南宋已经定都杭州,国家已经开始从分崩离析的状态走向了稳定,经历过挫折和打击的李清照应该看透和看淡了人生,她完成了《金石录后续》的写作,虽然没人陪伴在身边,我理解此时的她应该不用人陪伴了,因为她与赵明诚已经融合在一起,她将自己与赵明诚的恩爱故事写在了《金石录后续》中,她将《金石录》当成了自己与赵明诚爱的结晶,我感觉晚年的李清照是幸福的,因为她活在自己与赵明诚的二人世界里,她活了72岁高龄,这在南宋的时候应该算高寿了。
3、伟大的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的命运跟大宋王朝的命运是一致的,青年时期她享受了北宋的繁华,成年后她饱尝了党争之苦,在北宋灭亡后,她跟所有的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一样颠沛流离,随着南宋朝廷的建立及政权的稳固,她开始过着偏安一隅的孤独生活,一个女流之辈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她不能像杨门女将一样奔驰在沙场,而她能完成丈夫赵明诚未尽的《金石录》全书的编写,为后人在金石研究方面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此外,她还保存了《哲宗皇帝实录》孤本,这是李清照对人类历史做出的贡献,她是伟大的。
李清照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她开创了能称为“易安体”的词风,在她的词中使用朴素的语言,展现深邃的情感,流转悦耳的旋律,难怪后人给予她“一代词宗”的封号,她确实能当得起这个封号,历史上有名的女子很多,但是能把词写到开山立派的水平,这就是伟大!这样的伟大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的伟大来自于父亲给她珍藏的丰富典籍,这样的伟大来自于她深爱着的赵明诚的相互帮促,这样的伟大来自于文化的宋朝给她提供的丰富生活素材!感谢文化的宋朝给我们培育了李清照,感谢李清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精美的精神食粮!
时光已经过去了800多年,现在的人读到李清照的词,依然觉得那么的亲切,她的词中佳句顺手就能应用于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除了伟大,实在不知道如何评价这个天才的女子了!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愿意跟大家再次追忆一下写《凤凰台上忆吹萧》时的李清照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