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常说:"过满则泄之,过亏则添之"。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血压实则是体内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因此,降压的根本在于找回身体的平衡,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更能从根本上调节机体阴阳,改善整体体质。
比如门诊患者李先生,52岁,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血压在165/105mmHg左右波动。虽长期服用降压药,但效果欠佳。
李先生从事IT行业,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常熬夜吃夜宵,且爱食辛辣油腻。
就诊时诉说头晕目眩,以清晨及疲劳时明显,伴有胸闷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时溏时秘,舌淡胖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

经详细辨证分析为:肝郁脾虚、寒湿阻滞型高血压。因长期精神压力,致肝气郁结,木郁乘土,损伤脾胃;复因饮食不节,寒湿内生,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故见眩晕;湿邪困阻,则见胸闷、消化不良;脾失健运,则纳呆便溏。
于是开方: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桂枝、天麻、泽泻、半夏、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一人一体质,用法用量各不相同,请勿擅自乱用)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气机;白芍养血柔肝;当归补血活血;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桂枝温通阳气;天麻平肝息风;泽泻利水渗湿;半夏、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理脾胃。

两周后复诊,李先生头晕、胸闷明显减轻,但仍觉食欲欠佳,大便未调。血压降至150/95mmHg。
方子略作调整,继续服用一月,诸症明显改善,精神转佳,胃纳增加,大便规律,血压稳定在135/85mmHg。
为巩固疗效,又服用一个疗程。随访半年,血压始终维持正常,各项症状未见反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使用中药调理高血压必须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服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和健康科普,不作为治疗建议。且中医重视个体化治疗,用药剂量须由专业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