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开完,咱们国家就踏上了改革开放这条新路。这时候,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大设计师也重新出山,挑起了引领国家发展的大梁。转眼间到了1980年,那时候全球经济正火,是个好时机。邓小平就在那年开了个工作大会,他鼓励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赶紧让咱们国家和人民的日子好起来。
不过,邓小平的这个提议,却让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提出了不同意见。在会上,陈永贵直言不讳地说:“小平同志,我有点纳闷,您这边一个新想法,那边又一个新主意,大的政策方向老是变来变去的。我就想问问,您到底还坚不坚持毛主席的思想路线了?或许,您得多花时间读读毛主席的书了吧?”
就在大伙儿都琢磨着邓小平会咋回答陈永贵的问题时,邓小平却来了个意外之举,机智地回应了陈永贵,直接让陈永贵没话说了。接着,陈永贵被这番话说得心服口服,成了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的大力拥趸。
那么,邓小平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和陈永贵之间,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难以割舍的故事呢?
陈永贵,可以说是新中国史上相当特别的一位总理。想想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七十多年,从一个农民,一步步做到国务院副总理的,好像就只有陈永贵这么一位。那么,大家肯定好奇,陈永贵到底是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在20世纪70年代做到了和邓小平总理一样地位的国务院副总理呢?
说起这事儿,咱们得聊聊陈永贵和他的“大寨精神”。陈永贵,山西昔阳大寨村的一个地道农民。新中国搞土地改革那会儿,陈永贵分到了自家的田地,一下就成了土地的主人。他干活实在,不怕吃苦,到了50年代,村里人就选他当了大寨村的生产队头儿。陈永贵带着大伙儿翻新土地,开垦了不少荒地,硬是把以前那个没啥人的大寨村,变成了满地稻谷香的大粮仓。
但老话说得好,“天气说变就变”,到了20世纪60年代,咱们中国碰上了好几年的大灾荒。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连着下雨,结果洪水就猛地来了。这洪水太厉害,把陈永贵和村民们费了好大劲建的石坝都给冲垮了,他们辛苦种了一年的地,也被冲得啥都不剩了。虽说碰上这么倒霉的事儿,但陈永贵这人就是不服输。他带着大寨村的农民们,一块儿动手清理河道,然后又重新种上了庄稼。就这么着,大寨村在60年代不光没用上国家的救济粮,反而因为自己防涝做得好,粮食收得多,还帮了周围几个也困难的省份一把。
陈永贵干的那些英勇事儿,后来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一听,乐呵呵地给批了句话:“工业嘛,得向大庆看齐;农业呢,就得学学大寨。”打那以后,陈永贵和他那股子不怕苦、敢啃硬骨头的大寨精神,就火遍了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陈永贵这人特别勤奋努力,不怕吃苦,给咱们国家的发展可是立下了大功,这点谁都得承认。但话说回来,就像老话讲的“人无完人”,陈永贵身上也有些不足之处。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里,从小到大都没上过学,所以思考问题有时就不够透彻,老拿自己的老经验当作判断对错的金标准。
说起陈永贵的一个明显短板,那就是他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管起了全国的粮食大事后,立马就想把“大寨经验”推广到全国。记得70年代,他去甘肃看了看,发现那边粮食收成不太好,于是马上就跟甘肃的各个生产大队说,得赶紧翻土施肥才行。
不过,陈永贵没意识到,“大寨经验”在山西昔阳能行得通,靠的是那边黄土层又厚又肥。但到了甘肃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甘肃的地被风刮得土壤贫瘠,土层薄得很。所以,他那套翻土增产的法子在这儿根本不管用,反而让农民们白忙活一场。说到底,还是因为陈永贵没上过多少学,不懂这些地理差别。
陈永贵的第二个短板,就是他不太乐意尝试新东西,对那些思想和生活方式跟他不太一样的知识分子,他心里头有点抵触。1968年的时候,新华社派了一大帮记者来大寨村,打算好好报道一下陈永贵和大寨村生产大队的故事。可陈永贵呢,他觉得这些记者没把他的村子宣传到位,而且在接待他们时,觉得记者们这儿不满意那儿挑毛病的,结果他一生气,就把新华社的记者们给数落了一顿,最后这采访也就闹得不怎么愉快,收场了。
所以,当邓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来工作时,社会上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真理标准”的问题。陈永贵这个人,不太爱接受新玩意儿,对改革开放的新环境确实有点吃不消。那时候,“两个凡是”的说法很流行,就是“毛主席的决定,咱们都得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指示,咱们得一直跟着走”,陈永贵也是这个观点的忠实粉丝。因此,刚开始陈永贵对邓小平回来工作有点看法。他还跟华国锋说过:“华主席,您咋就让邓小平回来工作了呢?当初撤他职,那可是毛主席的主意啊。”
遇到重返工作岗位的重重困难,邓小平没有灰心,他心平气和地说:“我可以先不回去工作,但‘两个凡是’的口号得停下。那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毛主席以前总说,有错就得改,让我们别被教条主义绑住,只看事实,不听上面的,也不光信书上写的。想想我们党以前被王明教条主义害得长征,那教训还不够惨痛吗?至于我啥时候回去工作,全听党中央的安排。”
邓小平那些真心实意的话让党内外的很多人都深受触动。听说邓小平想重新出来工作却遇到困难,王震、许世友、陈云、李先念还有叶剑英等人,都急忙向党中央提议,希望华国锋能快点让邓小平重新工作。
1977年7月,党中央开了场大会,给邓小平平反了,恢复了他的名誉和以前的地位,还让他重新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和解放军的总参谋长。那会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话在社会上越传越广,慢慢就把“两个凡是”给比下去了,成了大家心里的主流想法。党员和老百姓呢,也越来越多地站到邓小平这边,支持他、理解他提的那些方针政策。
1978年12月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那时候,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头人,他拍板定下了改革开放这个大招。从那以后,咱们中国的历史就算是翻开了全新的一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老百姓一直把吃饭看作头等大事。所以,当邓小平重新全面开展工作,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时,他首先把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尝试了“包产到户,包干到自家”的家庭联产承包新方式,这得到了邓小平的点头称赞。在这种制度下,农民们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同时,上交给国家的粮食也有了保证。于是,邓小平拍板决定,要把小岗村这种家庭联产承包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去。
不过,那时候的陈永贵可不觉得小岗村搞的家庭联产承包改革是个好主意。毕竟,他在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心里头一直觉得自己的“大寨经验”才是解决农田问题的金钥匙。所以,当小岗村那套做法慢慢火遍全国时,这位老生产队队员陈永贵心里头那叫一个别扭,直接站出来表示反对。
1980年的时候,邓小平召集党员们开了个会,商量着要把国家的改革开放再往前推一推。这时候,之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太感冒的陈永贵,突然在会上向邓小平发问了。他直截了当地说:“邓小平同志啊,您这思路变得也太快了,昨天一个主意,今天又换个新花样,我这脑子真跟不上。我就想问问,您这还打不打算按毛主席的思想路线走了?要不您再多读读毛主席的书,找找灵感?”
邓小平听了陈永贵那番话后,不慌不忙地回了陈永贵一句。他语气平和地说:“陈永贵同志,你对毛主席的思想著作挺了解嘛。那我来问问你,毛主席写了那么多著作,他最核心的思想是啥呢?”
邓小平这么一说,陈永贵立马就没话说了。到了1980年,为了让国家干部更年轻,更好地搞改革开放,邓小平决定不搞干部干一辈子的老规矩了。他自己先带了个头,不干国务院副总理了。陈永贵也是国务院副总理,他也跟着下了岗,说要把立功出名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陈永贵告别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后,跑到北京东郊农场当起了顾问,心里琢磨着晚年还能给国家出点微薄之力。一开始,他对邓小平推的那些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不太明白,但话说回来,陈永贵可是个通情达理的农民。眼看着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永贵心里头也慢慢转过了弯,成了邓小平改革开放路子的铁杆粉丝。
1985年的时候,陈永贵查出了癌症,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华国锋得知老朋友病了,赶紧去看望他。见到华国锋,陈永贵心里挺激动,他说:“我能在晚年看到国家这么强大,老百姓生活这么好,真是太有福气了。”可惜啊,到了1986年,陈永贵就因为这病去世了,那时候他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