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一辈子缺钱,手里拿到过的钱从未过千。他担心儿女在他死后不舍得给他买冥币,让他到了阴间继续受穷,就把该做的事提前做了。趁着柜子里还藏着几十块钱,他到集市上给自己买了一件新衣,又把剩下的钱去小卖铺全换成了金元宝、银箔和鬼票。然后他插好街门,点火,开瓶,一边给自己烧纸,一边喝着瓶子里的东西。那是一个貌似惬意的场景,仿佛是他一个人的篝火晚会,但那瓶子里装的不是酒,是毒药。
王奶奶年过八十还活着,她常常自言自语说,咋就还不死呢,老头儿死了十几年了,村里比我大的也不剩几个了。有次三媳妇跟她骂架,狠狠地甩给她一句:“你个老X,死了都没人埋。”这话让王奶奶想了好久,随后她做了一个决定。她掂起一把小铁锨,慢慢走到村边的自家菜地,开始在那里一点一点地挖坑。几天后一切准备就绪,她穿上送老衣,拿着药瓶,在夜深人静中走出家门,爬进她自己给自己挖好的墓坑,边喝药边伸手往自己的身上扒土。

这些真人真事来自一位良心专家刘燕舞的《农民自杀研究》。他们有一个团队,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他们划分为多个小组,在不同的农村蹲守调研。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件件实例,一组组数据,让他们触目惊心。刘燕舞发现,在一些偏僻农村,老人的自杀率竟高达30%以上,许多事件细节“超乎自己的想象”。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在这里的年轻人看来,老人自杀不值得大惊小怪,基本属于“正常死亡”的范畴。
该中心的主任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给孩子交学费、盖新房、娶媳妇、看小孩,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之又少。他们一辈子劳作,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全都贡献给了土地和儿女,老了便像摘了穗的秸秆,被移出庄稼地,扔在路沟里。

自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
有位山西的老人,不仅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儿媳妇打骂,绝望之中,头朝下扎进了家里的水窖。
更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将他送往医院救治。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儿女们就着为老太太搭起的灵棚,顺便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在钱时代,在特别擅长算计的族人心里,自有一套通用的公式和算法。一位老人患癌,医院告知手术费等医疗费需要3万元,存活期最多10年。他的儿子立即算了一笔账:如果父亲治愈了,即使活足了10年,靠种地每年未必能挣回3千元,经济上明显不划算,于是他当机立断放弃了治疗。他绝对不会去算另一笔账,他的爹娘抚养他长大的代价是多少。

可悲可叹的是,不少老人在对待老死、老不死这个问题上,和他们的不孝儿孙有着高度一致的想法及算法。研究者们分理出了农村老人自杀的四种类型,其中居然以“利他型”占多。这种类型的老人在觉得自己“没用”后,不想拖累孩子,便自觉主动地选择了自我了断。
还有的老人担心自杀给家人造成不良影响,会将自杀时间故意选在家庭矛盾平息后,将地点选在家院以外的地方。若是老两口相约自杀,则会前后错开一段时间,尽量避免引起大的震动。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奉献一生,至死都在为儿女着想,他们的“伟大”令人心碎。

他们想死吗?他们当然不想死。一些老人说,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所谓“利他”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更多的是无奈,是绝望,是别无选择。
如果我们是人不是动物,如果我们的族群尚存一丝对弱者的悲悯,就不应只盯着自己的孩子和票子,对养活我们的农民,农民中的老人,老人中的无望者,视而不见,见而不助,任由他们陷入人生最后的绝境之中。
做人不易,做老人更难。穷人可怜,穷人老了更可怜。诗人赞美一天比一天圆润明亮的新月,有谁心疼过一天不如一天、一天比一天黯淡的残月?
(转载自耳语麻雀公众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