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焦虑、悲伤、压力倍增、孤独无聊时,你会马上把手伸向食物。
奶茶、薯片、蛋糕、冰淇淋......这些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仿佛在呼唤你。
但实际上,你并不饿。

因为吃的速度过快、吃的太多,不知不觉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吃掉了一整盒冰淇淋,几大包薯片,丝毫没有尝到食物风味,甚至没有觉得好吃。
全球约35%的成年人会在情绪波动时出现暴饮暴食行为。

网友讨论
1984年,纽约进食障碍中心主任玛丽·科恩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情绪化进食(emotional eating)。
还指出:情绪化进食不是因为肚子空,而是因为心里空(Emotional eating is about being hungry from the heart and not from the stomach)。

情绪性进食是各种激素控制下身体做出的本能反应。
研究发现,压力状态下人体分泌的饥饿素(Ghrelin)水平可升高40%。
压力状态下分泌的皮质醇不仅刺激食欲,还会让身体更渴望热量密度高的食物。

啮齿类实验显示,被电击的小鼠在获得甜食后,杏仁核(情绪中枢)的焦虑信号明显减弱。
同样,当人类吃下巧克力时,前额叶皮层释放的多巴胺量会堪比热恋时的快乐。
「甜食快乐速成法」会让人形成条件反射:情绪低落→吃零食→获得短暂愉悦。
但所有太容易获得的快乐,都暗藏着风险。

你以为情绪性进食只是“暂时解压”?
实际上,每一次的情绪暴食,都在毁坏你的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者每次暴食后的愧疚感,是普通进食者的4.3倍。
同时,多巴胺受体敏感度持续降低,会让我们需要吃更多才能获得同等快感。
这种「吃时爽快→吃完后悔→更焦虑→吃更多」的恶性循环,会让杏仁核体积增大,形成「永久性压力敏感体质」。

高糖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暴增,直接攻击海马体(记忆中枢),导致全身慢性低度炎症。
女性暴食者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34%,会直接导致经前综合征加重。

身体会因此发出各种警告:
下午三四点袭来的困意,月经周期的紊乱,痘痘集中在口周爆发,持续的焦虑、抑郁感受....

情绪性进食还会引发社交退缩循环:因身材焦虑拒绝聚会→孤独感增强→更依赖独自暴食。
这一切都有可能促成一种极严重的身心疾病:进食障碍。

情绪性进食是暴食症(BED)和神经性贪食症(BN)的核心前驱症状。
当情绪性进食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被诊断为进食障碍:

长期情绪性进食者中,23%会在5年内发展为临床诊断的进食障碍。
女性情绪性进食者患BED的风险是男性的3.2倍。
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死亡风险是同龄健康人群的5-6倍。
神经性贪食症(BN)和暴食症(BED)的死亡风险是同龄健康人群的1.5-2倍。
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数据无不在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陷入虚假的「情绪进食陷阱」,找回唤醒真实快乐的能力!

当我们出现情绪进食的时候,尝试拒绝娱乐化的调侃自己「猪瘾犯了」,而是真实的探索内心:我的情绪出问题了,我该怎样解决?
以下是三种可尝试的方式:

当想吃零食时,用“5分钟法则”自问:“我现在是真的饿,还是需要情绪急救?”,坚持5分钟后再做决策。

首先,不要节食!68%的暴食症患者曾长期进行极端节食。
然后,尝试训练用左手吃食物,专注感受它的味道、口感、气息,把咀嚼食物的动作放到最慢。

每天哪怕2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性运动,也可以起到很强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如果体力不允许,那么循序渐进,先从每天散步30分钟开始,逐步过渡到每周3次4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怀抱毛绒玩具10分钟能使催产素水平上升27%。如果可以和亲人、朋友进行拥抱和抚触,效果加倍~

良好的睡眠是稳定情绪容易被忽略却颇为关键的一环。
保持早睡早起的睡眠节律,可使饥饿素水平降低34%。
若实在失眠,尝试“478呼吸法”:用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重复多次。
必要时及时就医调整睡眠,它是健康饮食、健康情绪的基石。
如果因为情绪性暴食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已经出现暴食后催吐的行为,请务必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医,获得专业的帮助。

审核医生:图雅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