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壹点文学】元宵节放灯习俗拾萃

元宵节放灯习俗拾萃 文/墨 扬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晚,

元宵节放灯习俗拾萃

文/墨 扬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各式各样的花灯,举办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灯会活动。千百年来,国人始终乐此不疲,留下了若干赏灯习俗和故事佳话。

放灯,也叫放花灯。因此,元宵节在清代称为“灯节”。民间张灯习俗大约由汉代祭星与佛教燃灯礼佛仪式融合而成,唐宋时期的元宵灯会繁荣至盛,明清时期虽然从规模上不及唐宋宏阔,但其张灯时间更长,灯具品类更多,灯会设计更精巧,元宵张灯习俗也更为丰富多彩。

元宵灯会,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唐宋时期的京城灯会一般三夜,五夜,明朝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在东华门外,形成灯市,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物齐凑,热闹非凡。

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黄河九曲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富裕人家点四晚,穷人点一晚,赤贫者也就不点灯了。

明代京城还有放烟火的助兴节目,烟火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做成,“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还有砂锅儿,花筒,花盆等名目,总名为“烟火”。

南方元宵灯会同样热闹繁华,福建人尤其重视灯会,明人谢肇淛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称为“添丁”。有人自十一夜开始燃灯,至十三日晚,则家家灯火,光照如同白昼。“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竟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名为“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灯火方息。

福建元宵如同京师有十夜灯会。富人家庭的妇女乘轿出行,贫者步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

 杭州为明代元宵灯会繁盛之区,明人张瀚说灯会除京师外,“若民俗最盛于杭”。杭州正月十五前后张灯五夜,在元宵前,灯市即开,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毬、云母屏、水晶簾万眼罗、玻瓶之属,难以枚举。元宵节时,有灯谜,有祭赛,有社火,有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阗彻旦。

  绍兴元宵灯景在明代知名海内,因为这里竹贱、灯贱、烛贱。贱,所以家家都能置灯,贱,所以家家以不能设灯为耻,“故自庄达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在白天进城,东穿西走,‘钻灯棚’、‘走灯桥’,四处看灯。可见当时江南灯会之盛。江南才子唐寅有首《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这里,显然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等。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

放烟火是清代北京元宵灯会的项目之一。圆明园宫门内,正月十五按例放烟火盒子,烟火盒子悬在大架上,每盒三层:第一层“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小儿四人击秧歌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一首。北京烟花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

苏州灯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清代灯市货郎出售的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品类如同明代杭州。“今俗,市上所卖诸灯未改古制,而乡镇别邑,又皆买自郡中,以是元宵前后,喧盛尤昔。”

苏州元宵用松枝竹叶在通衢扎棚,白天悬彩,晚上燃灯,阊门之内,“灯彩遍张,不见天日”。除街道张灯结彩外,家户店铺,神祠会馆都燃灯庆祝,平民人家在中堂点燃两根大蜡烛,安排宴席,互相观赏。当时“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结伴闲游,通宵不绝。

清代的苏州,除了灯火色彩的繁华外,还有“闹元宵”的节俗,“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 小戏表演是元宵节节俗项目,北方乡村耍社火、唱秧歌、打太平鼓,南方乡村演花鼓戏,唱采茶调。

清代湖北黄安正月十五前后舞烛龙,俗以此“压灾驱疫”。还有采茶灯,以十二个童男扮女妆,各人带灯一具,称为“茶娘”,唱采茶调,每月一曲,每曲以“采茶”二字起兴。城乡妇女十五结伴同游,称为“荡元宵”。

猜灯谜是苏州元宵节俗之一,人们将谜语粘贴在灯上,“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猜中者可获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奖品。城中悬灯谜之处,常常是人群集中之地,“连肩挨背,夜夜汗漫”,时人有诗为证:“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灯会求子,也是明清时期常有的习俗。如前述明代福建的添灯(丁)之俗,北京的摸门钉祈子俗等;清代广东北流,一般人乞求生子者,要祷于社坛,生子后,在正月初十日献花灯一盏,悬于坛檐,所以只要数数社坛上的灯数,就知道本街区去年添了多少人丁。到十六晚,望子心切的人,偷走社坛上的灯,去照内房,以祈子嗣。

在广东海丰元宵夜有“拾灯”之俗,元夕在江上放水灯,人们竞相拾取,得白色灯者为喜得男子之兆;得红灯者为得女之兆。当时有人诗咏其事:“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

元宵节这一天,在古代也是小姐跟情人约会的节日,所以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古代,大家闺秀一年都在盼这天。

因为古代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男人可以从事各行各业,在社会上担任主要地位,但女子却不行,一些平民的女子尚且还可以出门,大家闺秀的女子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虽然他们待在家中衣食无忧,但却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麻雀,没有丝毫的自由。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下人的关注,除非是陪父母一起外出,否则想要单独出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元宵节这天,她们的活动却可以变得自由,允许单独外出。她们走在街头,看见来来往往的人群,以及喧闹的街市,自然是欢喜无比,当看见了美男帅哥,二人看对了眼,便可能因此产生一段爱情故事。所以古代很多男女,都在这一天把自己的打扮的漂漂亮亮,以求一段姻缘。

当然,也有平民爱上大小姐的情形。平民在日常是根本看不见大小姐的,所以二人就在这一天约好相会,一起漫步灯海之中,十分浪漫,对于古代人而言,这就是他们的约会。比如有一部叫作《女医明妃传》的电视剧,剧中皇帝就曾给手下大臣出主意,让他元宵节带心上人前去看花灯。可见在古代人眼中,元宵节就是个求爱的日子。有鉴于此,把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似乎比“七夕”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好像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