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天然珍珠的兴起与衰落的历史谈谈古董珠宝的市场

最近这几年,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战争」,让我想起了养殖珍珠与天然珍珠曾经的历史。天然野生珍珠珍珠与人类的文化历史紧密相

最近这几年,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战争」,让我想起了养殖珍珠与天然珍珠曾经的历史。

天然野生珍珠

珍珠与人类的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在许多文化中,珍珠的起源常常被以神话学和宇宙学的术语来解释。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公元前4世纪),珍珠的贸易和运输开始触及到西方世界,此时珍珠的重要的产地是红海和中东湾区。

珍珠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15世纪和16世纪有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西班牙航海家的大航海时期,他们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发现了大量珍珠和珍珠贝资源。这为西班牙王室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引发了欧洲王室和贵族之间所谓的 "珍珠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钻石逐渐取代了珍珠,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盛世浮华、权势与荣耀、爱情与忠贞的象征。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社会经济的变迁,也有文化审美的演变。

但你知道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珍珠在海湾地区和法国之间的密切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少有人记得珍珠曾是奢侈品行业和巴黎文化的核心。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披挂着珍珠饰品,约1588年

为什么巴黎会成为全球珍珠贸易的领头羊?如此繁荣的市场为何会消失?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人们不再记得珍珠的黄金时代?珍珠又如何启发了巴黎珠宝商,启发了这座城市的艺术家。

回看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似乎都受到了同一种“珍珠狂热”的驱使,无论他们的媒介是歌剧、电影、绘画、摄影、海报还是插图杂志,都使珍珠成为咆哮的二十年代的视觉标志。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珍珠的发现说起。

我们不知道珍珠最早在东方被珍视的具体时间,但普林尼(公元 33/34-78 年)曾评论说,珍珠出现在公元前 61 年庞培在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公元前 73-63 年)中战胜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后的庆祝活动中。

公元前64-63年,庞培攻占了富饶的本都王国,这是米特里达梯六世统治下的波斯塞琉古帝国的最后残余。庞培的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后来在庞培凯旋进入罗马时被带去游行。游行中缴获的宝藏包括33顶镶嵌珍珠的王冠、一座以珍珠装饰的缪斯女神石窟或神龛,以及一幅庞培本人的珍珠巨幅肖像。

左图:米特里达梯六世黄金,公元前 86-85 年,希腊 右图:米特里达梯六世,罗马帝国,公元 1 世纪

卡利古拉的第三任妻子Lollia Paulina在头上、脖子上、耳朵上、手腕上和手指上都佩戴着祖母绿和珍珠,普林尼因此认为她粗俗无礼,十分反感这种炫耀,无论这场胜利对罗马共和国有多么重要。可惜的是,米特拉达梯战争胜利庆典的遗迹已不复存在。

当时上层罗马妇女上床睡觉时也要佩戴珍珠(下层妇女不允许佩戴珍珠),这样她们醒来时就能立即记起自己拥有的财富。当时最著名的一颗珍珠价值600万古罗马货币。恺撒大帝是第一个颁布对佩戴珍珠有约束的君主,他规定只允许贵族才享有佩戴珍珠的特权。剧史学家记载,利乌斯通过出售其母亲的一件珍珠耳饰就筹措到足够的军饷。可见当时珍珠的地位。

普林尼曾讽刺道:“她们佩戴珍珠还不够,还得踩踏珍珠。她们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也佩戴珍珠,以便在睡梦中也能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些美丽的宝石。”当时罗马富贵妇女的奢靡生活,招致了马夏尔、提布卢斯、塞涅卡和贺拉斯等当时作家的尖锐批评。

凯撒雕像,1658-1733 年

马夏尔在提及一位名叫盖莉娅的女子时写道:“她不向任何神明或女神起誓,只向她的珍珠起誓。她拥抱亲吻这些珍珠。她称它们为兄弟姐妹。她爱它们胜过爱她的两个儿子。如果她不幸失去了它们,这个可怜的女人连一个小时都活不下去。”

公元12年至41年在位的卡利古拉皇帝,因将执政官的职位授予他最爱的马英西塔图斯而闻名,他还为这匹马佩戴了一条珍贵的珍珠项链。据说,他曾穿着绣有珍珠的拖鞋。派往卡利古拉皇帝的犹太大使菲洛写道:“罗马人就餐时倚靠的沙发,闪耀着黄金和珍珠的光芒;这些沙发的紫色覆盖物与珍珠和黄金交织在一起,光彩夺目。”

珍珠也是当时波斯珠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装饰着萨珊王朝皇帝的珠宝,也装饰着他们的宝座和其他皇家用具。据拜占庭浮士德记载,公元4世纪萨珊王朝皇帝的剑都镶嵌着珍珠。

公元四世纪 萨珊国王沙普尔二世(Shapur II)青铜半身像

铜像前额戴着一顶饰有双排珍珠的头饰;腰带和吊带都是用双排珍珠制成,在腰部扣着一个圆形大徽章,上面镶嵌着同样的宝石。国王戴着珍珠大耳环、珍珠手镯和一条沉重的珍珠项链。

萨珊王朝最强大的国王胡斯劳一世在胡斯劳二世登基后,还赠给他一顶镶嵌珍珠的王冠和一双镶嵌珍珠的长袜。公元9至10世纪,塔巴里记载胡斯劳二世王冠上的珍珠大小如鸡蛋般大小,他的束腰外衣和武器也镶嵌着珍珠。

普罗科比乌斯·凯撒在其公元5-6世纪所著的《波斯战争史》一书中记载,波斯国王菲鲁兹在公元483年与野蛮的嚈哒人作战时阵亡,阵亡时佩戴着一颗著名的大珍珠。在公元420年至422年罗马为报复对波斯基督徒的残酷迫害而对萨珊王朝国王(可能是巴赫拉姆五世)发动的战役中,一名罗马士兵在一个废弃的波斯军营中发现了一个装满珍珠的皮革珠宝盒。

对于罗马人来说,珍珠是他们最值得从东方大国追求的财富。富有的罗马女人会在自己床上镶嵌珍珠以确保自己能睡个好觉。

谈到珍珠,无能错过的一定有拜占庭时期。查士丁尼一世,又称查士丁尼大帝,在位于公元527年至565年,是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统治者,他致力于复兴罗马帝国的辉煌,并重新征服古典罗马帝国失落的西半部。在他的统治时期,学术、艺术和文学也蓬勃发展。自从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并掠夺了其宝藏(包括大量的珍珠和珍珠饰品)之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拜占庭帝国就成为了所有艺术的焦点,而珍珠则是贵族们最喜爱的饰品。珍珠在拜占庭时期的流行可以从圣维塔莱大教堂著名的马赛克图案中可见一斑。这幅马赛克图案描绘了查士丁尼一世,他头戴一顶镶满宝石的帽子,帽子至少有两排珍珠,两边各有两颗水滴形珍珠,看起来像是垂下来的;他的一侧肩膀上挂着一件类似胸花的东西,中间是一颗橙色的水晶宝石,周围环绕着一排近乎球形的珍珠,上面垂着三颗水滴形珍珠。

特雷西斯和查士丁尼皇帝时期的硬币

马赛克图案中,皇后狄奥多拉站着,戴着一顶由两排珍珠环绕的冠冕,至少有两串珍珠从冠冕上垂到胸部以下,身穿一件胸部绣有珍珠的长袍。

公元 330 年至公元 1204 年左右(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和拉丁冒险者攻占和洗劫)的硬币上都有拜占庭皇帝的画像,这些硬币上都戴着镶有珍珠的王冠、项圈、项链等,这为他们使用大量珍珠提供了另一个证据。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冠据信制作于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统治时期(1172年至1196年),其制作工艺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因为贝拉三世本人在拜占庭宫廷中长大,并一度成为拜占庭王位的正式继承人。

这顶王冠被称为“匈牙利圣冠”或“圣斯蒂芬王冠”,与拜占庭帝国首次引入的卡梅劳基翁式封闭式王冠完全相同。下部王冠被称为“希腊冠”(Corona Graeca),饰有珐琅彩绘,也是拜占庭王冠的典型特征。王冠由三部分组成:1)下部王冠(Corona Greca);2)上部交叉带(Corona Latina);3)顶部十字架。王冠两侧各有四个悬挂的垂饰,垂饰由链条连接,背面则悬挂着一条链条。这顶王冠之所倚称为“圣斯蒂芬王冠”,因为根据传说,匈牙利的首任国王斯蒂芬一世,后来被册封为圣斯蒂芬,正是戴着这顶由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送来的王冠加冕为国王。圣斯蒂芬王冠是匈牙利王国的加冕王冠,匈牙利历史上有50多位国王曾佩戴它加冕。匈牙利加冕徽章由圣冠、权杖、宝球和披风组成。12世纪的“匈牙利圣冠”源自拜占庭,镶嵌着珍珠,间接证明了珍珠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广泛使用。

盔甲上的珍珠与宝石在中世纪,国王、皇帝、王子和贵族们秉持着将珍珠、钻石和其他宝石等贵重物品带入战场或镶嵌在战袍上的传统,因为他们坚信宝石的神秘力量。事实上,珠宝构成了他们随身携带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国王、皇帝、贵族和骑士们通常都盛装出席战斗。这种做法导致珍贵的宝藏很容易在战场上丢失或毁坏。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君主的个人饰品至今仅存少量的原因之一。一直到12世纪和13世纪,十字军东征归来,珍珠在欧洲个人装饰中的流行度才逐渐提升。他们见识了珍珠在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入侵国家所享有的尊崇,不仅带回了珍珠、黄金和宝石,还从摩尔人和拜占庭工匠那里获得了最新的装饰艺术知识。在英国,尽管珍珠在古代就广为人知且备受珍视,但在12世纪之前,它们似乎并未得到广泛使用。到了13世纪和14世纪,珍珠作为个人装饰在整个欧洲都非常流行,男女都会佩戴珍珠,无论是婚礼、主教的授职仪式、庆祝战争胜利还是著名的体育赛事,它们都会作为装饰品、礼服上的装饰或刺绣。

大胆查理 - 勃艮第公爵 - 1433-1477

大约在这个时候,钻石和彩色宝石在欧洲还不流行作为装饰品,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水晶宝石的刻面技术。当时已知的唯一水晶宝石切割和抛光类型可能是凸圆形切割,仅用于镶嵌皇家徽章,如王冠、王冠、权杖等。

珍珠自古以来就作为装饰品而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牡蛎中被发现时就已经具备了成品效果,具有天然的光泽和亮度,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

1473年,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当时欧洲最富有、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出席特里尔议会,商讨其独生女兼法定继承人玛丽与皇帝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的婚事。随行的有五千名装备精良的骑兵,查理本人则身着金装,缀以价值二十万金弗罗林的珍珠。

然而,由于双方互不信任,谈判未能取得预期成果。15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珍珠装饰之一是苏格兰女王丹麦玛格丽特的头饰。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三世之妻丹麦公主玛格丽特的著名肖像画作于1483年,由雨果·范德古斯(Hugo van der Goes)绘制,现藏于汉普顿宫。画中女王佩戴着精美的珍珠饰品,其中镶满珍珠的头饰至今仍被认为是15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珍珠装饰之一。她头饰中使用的部分珍珠很可能实际上是产自苏格兰河流的淡水珍珠。

The Phoenix Portrait, Nicholas Hilliard (c. 1547-1619), 1575

天然珍珠的流行还离不开伊丽莎白一世对它的喜爱。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在其统治期间,珍珠在展现君主形象方面的运用达到了欧洲君主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幅肖像是Nicholas Hilliard 创作的油画,创作时间约为 1575 年,因伊丽莎白胸前佩戴的Phoenix Jewel而得名。

凤凰象征着忍耐和永生,强调了伊丽莎白的独特性和长寿。满身的珍珠闪闪发光、如月亮般美丽,使它们象征着纯洁、贞洁、美丽和女性气质——伊丽莎白一世与这些美德息息相关,并一直努力展现这些美德。在此之前或之后,没有其他君主像她这样广泛地使用珍珠。

The Armada Portrait 1588

十三年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威胁令整个王国举步维艰,这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最著名、最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战役。

战后不久,女王的这幅The Armada Portrait纪念肖像画便完成了,这也让这幅肖像画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叙事性:在苏格兰或爱尔兰海岸附近沉没的西班牙舰队、一顶皇冠象征着她权威和统治地位、一个地球仪代表了全球视野和帝国的拓展,以及用大量的珍珠来象征帝国的财富和繁荣。

珍珠镶嵌在她的衣袖和裙摆上,几串长长的大珍珠串垂在她的紧身上衣上,二十二颗珍珠环绕着她的头发,一颗珍珠镶嵌在她的王冠上,另一颗则垂在她的额头上方。这颗大珍珠悬挂在一条镶有粉色宝石的丝带上,很容易被忽视,伊丽莎白在其他肖像画中也佩戴着这种珍珠,很多人认为这种风格源于美第奇家族的宫廷。

苏格兰玛丽女王(1542-1587),约 1558-60 年

The Armada Portrait中女王佩戴的珍珠项链可能属于苏格兰玛丽女王。

1567 年和 1568 年,摄政王莫里(玛丽的新教同父异母兄弟)的支持者约翰·伍德和尼科尔·埃尔芬斯通在英国试图出售玛丽的珠宝和珍珠,以筹集资金治理苏格兰并遏制玛丽的支持者。在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珍珠作为难得的瑰宝,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风尚,更影响了政治斗争的格局,体现了珍珠在权力争夺中的经济作用。

16、17世纪欧洲宫廷盛行珍珠的现象可以从自当时的绘画和版画,尤其是欧洲各统治王朝(如哈布斯堡王朝、瓦卢瓦王朝、美第奇王朝、博尔吉亚王朝、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皇室成员的肖像画探寻一二。

其中,数量最多的珍珠宝藏或许属于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最重要的皇室之一,从1438年到1740年,所有正式当选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奥地利、西班牙帝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曾为哈布斯堡王朝提供珍珠。

安东尼·凡·戴克于 1636 年左右创作的查理一世三重肖像

在上图查理一世国王的三重肖像中,可以看到国王左耳上戴着一颗水滴形珍珠,位于肖像最右侧,露出他脸部的左侧。

在当时,单耳佩戴珍珠曾是一种时尚,在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等法国国王的肖像画中也能看到这种风格。据说,查理一世国王于1649年1月30日被斩首时,也佩戴了这颗珍珠。

十七世纪中叶,采珠人在波斯湾采到一颗硕大的天然珍珠,重达605克拉,被命名为“亚洲之珠”,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据说它是由莫卧儿皇帝沙贾汗(1592-1666)的代理人在孟买购得。沙贾汗以其丰富的珠宝收藏而闻名,其中包括光之山钻石,而他的宫廷也以其奢华、盛大和壮观而闻名。

亚洲之珠

沙贾汗将这颗珍珠送给了他最宠爱的第二任妻子穆塔兹·玛哈尔 (1593-1631),他去世后,这颗珍珠辗转于莫卧儿王朝的几位小皇帝之间。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1688-1747)击败莫卧儿军队,攻占了首都德里,并夺取了莫卧儿皇帝的珠宝,其中包括“亚洲之珠”。

纳迪尔沙将从莫卧儿帝国夺取的数件珠宝赠予其他君主,包括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马哈茂德。他还将“亚洲之珠”赠予中国皇帝乾隆(1711-1799)。乾隆视这颗珍珠为珍宝,死后将其安放在自己的陵墓中。

上:乾隆皇帝着郎世宁朝服,1736年 资料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八国盟军在北京。战利品拍卖会,约瑟夫·纳什根据弗雷德·怀廷的素描绘制。

1900年12月15日刊登于《图解报》

约在1909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此珠被盗,并于1918年在香港市场上出售,被一法国神父买去,并成为巴黎法国外方传教会(MEP)的财产。1918-1945年间,这颗珍珠发生了诸多的故事,这里先不说,因为可以写一篇文了。

总之:在1945年欧洲议会将这颗珍珠再次出售,售价为50万美元。目前尚不清楚它最终何时售出,以及售予何人。2005年,这颗亚洲珍珠成为世界上最稀有的十二颗珍珠之一,并在史密森尼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珍珠魅力”展览中首次公开展出。

尽管佳士得促成了此次匿名借展,但据报道,亚洲珍珠与希望珍珠的主人是同一个人——一位来自英国的私人收藏家。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13 年 V&A 的“珍珠”展览上。

锡兰的珍珠贝拍卖,1886年埃德温·斯特里特绘制

4000多年来,波斯湾、红海以及斯里兰卡的马纳尔湾一直是国际珍珠贸易的中心。自古以来,波斯湾地区就出产一些世界上最优质的天然珍珠。希腊历史学家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这样描述波斯湾珍珠的卓越品质:“在阿拉伯地区出产的所有珍珠中,最完美、最精致的,莫过于波斯湾的珍珠。”

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录,1770年巴林采珠业的年收入为360万法国里弗尔,相当于15.75万英镑。1790年,尽管产量下降,巴林的采珠业年产值仍达50万卢比。1736年至1747年的年收入为24万卢比,而1790年的年收入仅为50万卢比,两者相比,尽管产量下降,但珍珠采集的收入却明显增加。

这归因于18世纪中期以来珍珠价格的飙升,这种上涨持续了整个19世纪。

20世纪初,法国珠宝商渴望获得最优质的阿拉伯珍珠,将其融入他们最璀璨夺目的设计中。他们透过巴黎珠宝区拉法耶特街的高大橱窗,羡慕地注视着英国在珍珠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波斯湾是世界主要的珍珠产地,当时正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其丰饶的珍珠首先流向英属印度,然后再流向伦敦:巴黎珠宝商不得不争夺高价的剩余珍珠。但随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约在1904年至1906年,一场英印经济危机导致珍珠贸易中断了两年,波斯湾的珍珠商们急需资金。

有危就有机,出身贫寒的Léonard Rosenthal非常快速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跃成为巴黎顶尖的珍珠商之一。

Léonard Rosenthal

1906年,他将自己的货币兑换成小额硬币——风尘仆仆地前往波斯湾。

对于资金匮乏的当地珍珠商来说,他的出现如同救星。换句话说就是要卖货的人直接收到了现金,要买货的人直接与源头交易,省去了中间商,并开出比任何潜在竞争对手都更高的价格,从而确保了自己作为优先买家的地位。

年复一年Rosenthal都会来到这里,购买阿拉伯的珍珠,然后将它们运往巴黎。珍珠热潮很快席卷了法国首都巴黎。随着珍珠涌入巴黎,其影响力超越了珠宝领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珍珠随处可见,海报、杂志、广告、音乐、电影,当然,它们在时尚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阿肯色州的珍珠渔民;人群中央的女子发现了一颗珍珠,并因此获得了800美元。©️Kunz & Stevenson,1908年

巴黎珠宝商们围绕特定的珍珠进行设计,他们购入这些宝石的长远目标是打造一串价值连城的珍稀珍珠项链。

Rosenthal自身的成就是珍珠贸易成功的缩影:1915年,他的工坊每天生产100条珍珠项链;20世纪20年代,他成为拉法耶特街上300位珍珠商之一。

The Pearl of Great Price

在1912年,当珠宝商雅克·卡地亚 (Jacques Cartier) 前往海湾地区时,Rosenthal已经被誉为名副其实的显贵。

珍珠的价值在法国在此时可能已达到最高点,但美国对珍珠的需求却最为旺盛。二十世纪初举办的一系列拍卖会也表明珍珠的价值不断上涨。 当时巴黎有三场拍卖会成为了当时的头条新闻:

1904年拍卖玛蒂尔德·莱蒂西娅·威廉明娜·波拿巴公主的珠宝,其中包括拿破仑一世皇帝送给其母亲、威斯特伐利亚王后符腾堡公主卡塔琳娜的结婚礼物——珍珠;1909年拍卖历史学家和赞助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洛夫佐夫的藏品,其中一条四串珍珠项链首次达到百万法郎的价格门槛;1912年,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位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珠宝创下了纪录。旺盛而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卡地亚一条项链上可谓体现地淋漓极致。

1917年,Pierre Cartier用一条双串珍珠项链换取了位于Mrs Maisie Plant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宅的故事想必听过卡地亚的历史的人一定有印象,这条项链上分别有65颗和73颗珍珠。

Mrs Maisie Plant

社会专栏作家Nancy Randolph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场晚宴上,Mrs Maisie Plant和Pierre挨着坐在一起。她赞美着珍珠项链的美丽,Pierre向她询问为什么不买一条珍珠项链?

MrsMaisiePlant回答:“我买不起一条项链一百五十万美元。”Pierre是个精明的商人,他们一直在黄金地段寻找优雅的纽约沙龙,于是他灵机一动说到:“何不用您的联排别墅来换取珍珠项链呢。”

我们无法得知更多细节,但肯定一点的是Mrs Maisie Plant简直无法抗拒这种奢华的宝藏。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笔非常不划算的交易,毕竟在大家的眼里,房产多值钱呀。

但是对于Mrs Maisie Plant而言,这个住所不再是她喜爱之地,因为这条街在当时不再是纽约超级富豪住宅的心脏,而是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商业化的中心。在此情况下,卡地亚这串珍珠的吸引力远超过对这栋豪宅的拥有权,怎么说呢?据说Mrs Maisie Plant夫人尚有一丝犹豫之际,Pierre添加了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就完成这笔交易。

更可况,时至今日,天然野生珍珠仍旧非常稀有;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野生珍珠珠串看起来没有现在的天然养殖珍珠更漂亮却会在拍场拍出高价更高的原因。

卡地亚总部

1957年1月23日,Parke-Bernet拍卖了Mrs Maisie Plant的这两条珍珠项链,这些项链的总价达到了165,000美元,与最初的150万美元的价格相去甚远。自63年前的拍卖后,这两条项链尚未公开露面。

这两条珍珠项链一条挂着55颗珍珠,另一条有73颗珍珠,中央珍珠长17毫米。每条链都是由一个3.50克拉的榄尖形钻石扣环签名的Cartier完成的。在过去的几年中,重要的天然珍珠价格出现了强劲的复苏。

2014年,一对曾经属于Eugenie女皇的天然珍珠在Doyle拍卖,创下330万美元的世界纪录。2018年,法国末代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天然珍珠吊坠在苏富比更是创下2.5亿人民币世界新纪录。

谁知道卡地亚这两条珍珠何时会浮出水面?但不用质疑的是鉴于这款历史以及珍珠本身的价值,必定会吸引激烈的竞争,我猜这当中可能还有会卡地亚典藏部。

1900年 宝诗龙广告海报

在这里不得不说再说下波斯湾采珠业的开发。

波斯湾采珠场的开采者是波斯湾周边国家的居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葡萄牙人向参与采珠的船只征税。荷兰和英国并未殖民波斯湾,但英国在1819年于阿曼人的帮助下击败海盗海岸的海盗后不久,于1820年与沿岸的海上部落签署了临时停战协议。

这些部落在1853年签署《永久和平条约》后,更名为“特鲁西尔国家”。根据该条约,英国不干涉这些国家的治理,但为这些国家提供急需的安全保障,使其免受来自陆地和海上的侵略。英国鼓励昔日的海盗重拾传统的采珠业,并通过解决签署条约的各酋长国之间产生的所有争端,在该地区营造了和平的氛围。

因此,英国人被认为改造了昔日的海盗,使他们成为守法、有用的公民,并为波斯湾古老的采珠业的兴盛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最终促成了19世纪中期珍珠产业的繁荣,并持续到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被誉为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插画家George Barbier于1914年创作的《The Fountain of Shells. Paquin Evening Gown》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巴黎和纽约等西方市场对珍珠的需求空前高涨,引发了当时的珍珠热潮。在20世纪的前二十年,纽约成为仅次于孟买的海湾地区第二大珍珠市场。

在此期间,巴黎市场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珍珠出口到法国的金额从1907/08年的35万卢比飙升至1908/09年的130万卢比,再到1909/10年的400万卢比。据报道,到20世纪30年代,科威特珍珠商人甚至直接前往巴黎,试图为他们的珍珠争取到更好的价格。到1951年,巴黎市场被勒·巴隆·鲍文(Le Baron Bowen)誉为“世界珍珠中心”。

以巴黎珍珠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为标志,20世纪10年代长期以来一直是装饰艺术研究的一个盲点,被欧洲蓬勃发展的新艺术运动和战间期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出现所掩盖。

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时期,即使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一群年轻的巴黎花花公子和艺术家的才华,他们对珍珠有着共同的热爱,他们自称为“Knights of the Bracelet手镯骑士”。

Georges Augustin Barbier

这里不得不提到乔治·巴比耶。

本名乔治·奥古斯丁·巴比耶(Georges Augustin Barbier,1882-1932),是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插画家之一。巴比耶于1882年10月16日出生于法国南特,自1908年起居住在巴黎,他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源于对卢浮宫藏品的探索。

他对古代文物的迷恋,尤其是希腊花瓶上的人物形象,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以及对女性和人体的描绘。

1911年,29岁的巴比耶在巴黎举办了首场时装秀。

这场秀大获成功,促使他与巴黎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共同创建并领导了一个团体,被《Vogue》杂志亲切地称为“手镯骑士”。“手镯骑士”的其他成员包括乔治·勒帕佩(Georges Lepape)和保罗·艾尔贝(Paul Irebe)等顶尖时尚插画家和艺术家,他们各自领域都堪称大师,擅长创作风格大胆、前所未见的时尚插画。

这些大胆的风格化设计促成了新兴的装饰艺术美学,以一种全新而激动人心的方式呈现时尚。巴比尔笔下那些惊艳的标志性人物,堪称20世纪20年代时尚典范的缩影,他的名声很快传遍全球。

他开始为卡地亚、伊丽莎白·雅顿等品牌创作广告作品。除了艺术创作,他还撰写时尚散文,并设计戏剧服装、珠宝和扇子。

乔治·巴比耶,《卡地亚插图集》,约1910年。图片©佳士得

当中最著名的、被最多人所了解的应该就是这幅巴比耶为卡地亚制作的这一副1914年制作的《女子与豹》的作品。

当时女子对于珍珠的喜爱从这幅图中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卡地亚,Paul Vever、Henri Vever、才华横溢的René Lalique、极具创新精神的Georges Fouquet以及后来在法国被称为“新艺术”的其他所有代表人物的陈列柜中都摆满了珍珠。

这时欧洲大陆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黄金时代」。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反对刻板地模仿古代风格,主张采用反结构的元素和不对称造型,仿照花草植物等有机形态中像「鞭痕」的蜿蜒曲线。而受到远东形式和自然的启发的这些艺术家们,他们对巴洛克风格的珍珠品种更感兴趣。

由法国珠宝设计师Henri Vever设计的一款1905年珍珠别饰

反而注重复杂繁缛的设计和鲜艳绚丽的色彩,设计焦点不在于昂贵用料,而是精湛工艺和创作巧思。相比完美的圆形珍珠,他们更喜欢运用形状和颜色不规则的巴洛克珍珠。

这些不规则形状的巴洛克珍珠给予了他们更多设计上的自由,他们毫不犹豫地偏爱密西西比贻贝形状的珍珠,而不是传统的海湾珍珠。他们将这些珍珠融入到花草、走兽、虫鸟等自然题材中,并转化成自己独特的设计:女性形象化为奇幻世界的仙子、海妖和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

Jones, Alfred作品,1910年

但巴黎珍珠的热恋期到了1925年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1925年4月至10月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装饰与工业艺术博览会,为当时席卷巴黎的“珍珠热”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巴黎作为珍珠之城的辉煌却骤然消亡。

1925年,来自日本的养殖珍珠的到来惊动了珠宝商。这些更大、更均匀、更廉价的“人造”宝石与天然珍珠难以区分,甚至威胁到珍珠市场的崩盘。虽然有人认为日本养殖珍珠的到来标志着“巴黎珍珠时代的终结”,但这种说法需要加以限定。

因为尽管对天然珍珠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供应量却不断下降。在美洲、法属波利尼西亚、马纳尔湾区等地区,为了追求精美的天然珍珠,野生珍珠贝遭遇了过度捕捞,导致经历了18、19、20世纪后,许多天然的珍珠贝产区以及近枯竭。

马纳尔湾放弃了珍珠捕捞,海湾地区的珍珠产量逐渐下降。公众开始谴责珍珠渔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极其不稳定,这个还真有点像现在天然钻石开采工人的地位与环境不是。捕捞野生贝壳在生态上是远不能达到持续性产出的。而养殖珍珠的低廉成本,导致了养殖珍珠占据了主导,从20世纪20年代起,天然珍珠贸易便逐势衰。

1923年VCA 广告

1929年,华尔街崩盘和经济大萧条席卷了之前能够购买天然珍珠的众多富豪,经济危机削弱了巴黎珍珠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巴黎的珍珠贸易依然艰难地维持着,但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商人从拉法耶特街被驱逐出境,迫使许多巴黎宝石商和珠宝商逃往国外,巴黎珍珠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Léonard Rosenthal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在美国创办了一家新公司——以在塔希提岛养殖珍珠为主。为了防止该地区典型的黑珍珠因20世纪50年代末的过度捕捞而消失,法国和日本联手在该地区建立了珍珠养殖场。尽管养殖珍珠仍然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但天然珍珠贸易却离开了巴黎。

除此之外,天然珍珠的「进入衰弱期」还有其他原因:

2.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流向中东国家,尤其是波斯湾地区的武器数量激增。武器贩运的利润比珍珠产业更高,许多珍珠商人参与其中,损害了珍珠产业。这进一步加剧了海湾地区珍珠资源的匮乏,导致珍珠价格下跌,因为没有人购买珍珠。

3.再来就是随着养殖珍珠越来越受欢迎,以及利润丰厚的军火贸易对该行业造成冲击,印度政府于 1947 年至 1948 年间禁止从波斯湾进口珍珠,导致本已陷入困境的珍珠行业无法进入传统的天然珍珠市场孟买,这加剧了该行业面临的困境,并导致该行业进一步衰落。

4.新兴石油工业中替代工作的可用性:随着波斯湾天然珍珠产业的衰落,大多数曾经从事该产业的采珠人、助手、船员和船长都失业了,不得不承受难以言喻的艰辛和痛苦,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幸运的是,该地区新兴的石油产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并及时地减轻了他们家人的痛苦。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寻求石油产业的工作机会,天然珍珠产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因为缺乏熟练的采珠人来维持该产业。

5.再来随着切割技术的发展,钻石不再「掩盖自己的光茫」: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钻石逐渐被视为现代和永恒的象征的珠宝,钻石耀眼的光彩替代珍珠成为新的时尚标志。

天然珍珠

然而,尽管整个20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为该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繁荣,波斯湾地区的天然珍珠产业却依然存在,尽管规模已大大缩小,直到2000年科威特珍珠牡蛎市场正式关闭,珍珠产业才最终走向衰落,该地区7000多年的珍珠开采历史也从此结束。

如今,珍珠采收区受到严格保护和控制:市场上只有极少量的“新”天然珍珠,而这些珍珠大多来自家族收藏和古董珠宝上的未镶嵌珍珠。但在巴黎和世界各地,天然珍珠仍然是众多珠宝精英们的心头好。

可以说时至今日,天然珍珠的商贸市场规模虽小活力可不逊于当年。

Gemolithos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Ioannis Alexandris表示,近年来,稀有的古董和近代珠宝价格一直在攀升,尤其是顶级珠宝商尚美巴黎、Vever、莱俪和Fouquet的出品,而卡地亚和梵克雅宝等知名品牌的价格则维持在高水平。他指出,工艺卓越而稀有独特的作品需求一直甚高,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欣赏古董和近代珠宝的稀有度和美态。

梵克雅宝学院上展出的古董珍珠

据全球研究机构Global Research Intellect的数据揭示,古董珠宝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细分领域--全球古董戒指市场在2024年规模已达32.9亿美元。该机构预测,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对奢侈品需求的增长,到2031年,该领域市场价值将飙升至52.3亿美元。

好的故事依旧不断打动着所有人。

而古董珠宝更是拥有着取之不竭的文化线索和故事。一件珠宝的历史、来源、工艺和设计,以及宝石的切割和创作者使用的特定时期材料,都是激发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

我们甚至从历史中寻找深层次的认同,一位藏家听到珍珠换卡地亚大楼的故事时说:若我是Mrs Maisie Plant,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亏本的事情。而翻开珍珠的历史,何尝又不是一部大部头的「故事书」呢。至于如何鉴定古董珠宝的真假,多看多买吧。

最近梵克雅宝学院关于珍珠的展览,有时间的朋友们记得去看看哦,常看常新常感动。

诞生于1880年的“猫头鹰”项坠(©Albion Art Jewellery Institute)

L’ÉCOLE(成立于2012年,由法国品牌Van Cleef & Arpels支持的教育机构)策划的全新展览《Paris, City of Pearls》就追溯这段贯穿艺术、商业与人文的历史、奢侈品界与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从历史账簿、电报、档案文件到旧照片,这些记载不仅呈现当年珍珠贸易的繁荣景象,更突显了跨文化交流(即“珍珠海岸”与巴黎的历史性深厚联系)的实录。展览也聚焦天然珍珠及上世纪1920年代引入的养殖珍珠,如何激发巴黎珠宝商及艺术家的无限灵感——从歌剧、绘画、摄影到电影与海报设计,珍珠首饰无疑是Roaring ’20s(指一战后人们情绪普遍积极的年代氛围)的极重要艺术和潮流象征之一。

1956年VCA

除了历史文物,展览还汇集约20家机构及品牌的逾百件珍贵藏品。

除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Paris(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和Petit Palais-Fine Arts Museum of Paris(巴黎小皇宫美术馆)的珍藏,包括Van Cleef & Arpels、Cartier与Fred等法国品牌的传世之作,以及多件来自Albion Art艺廊的私家珍藏,充分展现珍珠在设计史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