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安莫安于忍辱。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译文】
忍辱负重,这是最安全的方式。
【释评】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说苑·谈丛篇》有言:“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勾践被夫差打败,困于会稽山上时,自己成为夫差的马夫,妻女沦为侍婢。他忍了下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一举灭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不与人争强斗狠,才有后来的官拜淮阴侯。这些人在耻辱面前都选择了忍,因为他们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人相争,他们也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
蜀主刘备可算是三国时的一代英豪,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盘踞西南,蓄势待发,本来有望问鼎天下。但在关羽失荆州被杀之后,他失去理智,不知忍退一步。他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不接受东吴的赔礼求和,亲率大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此后虽有诸葛亮等忠臣鞠躬尽瘁,拯救蜀国,但也未能挽救蜀国自此衰弱的命运。
可见,坚韧的忍耐精神是意志坚定的表现,也是处世的谋略。生活中难得事事如意,丢失面子是常有的事,学会忍耐,婉转退却,才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如果一时意气用事,就可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孟子也曾向滕文公提出当国力不够强,无法与外敌抗衡时,为了生存下去就要忍。忍受耻辱不是懦弱逃避,不是无为,而是守弱、蓄积、迂回前进。当命运陷入无可掌控之时,就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实力,发奋图强,使自己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适时出击,争取赢得新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