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电子书这么方便,你还会买纸质书吗?

有一个书友看到我在朋友圈晒书,就跟我说,现在看电子书这么方便,完全没有必要买纸质书,浪费钱。我回复他说,我有时候读电子书

有一个书友看到我在朋友圈晒书,就跟我说,现在看电子书这么方便,完全没有必要买纸质书,浪费钱。我回复他说,我有时候读电子书,有时候读纸质书,书还是要买的。

看电子书是很方便,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除了每天在Z-Lib上下载之外,开一个微信读书的会员,基本上够读了。可是我为什么还要花钱买纸质书呢?

除了有些书没有电子书,只能买纸质书之外,我认为有的书只适合读纸质书,比如《金瓶梅词话》,我更喜欢边读边看章节末尾的注释,电子书就没那么方便了。

还有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书,比如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微信读书上就有,可是读纸质书更容易读进去。

除了这些原因,我一直买纸质书还有其他的原因,我就简单说说。

一、摸着纸页才叫读书。

你试过用Kindle读《红楼梦》吗?我读到第97回「黛玉焚稿」那一段,指腹在冰冷的玻璃屏上划拉,总觉得差点意思。

后来重读纸质版《脂本汇校石头记》,泛黄的宣纸仿真内页窸窣作响,油墨味混着老胶水的味道往鼻子里钻,恍惚间真像是摸到了大观园的门环。

神经科学家早说过,人的记忆是个「五感联合作案」的惯犯。电子书给眼睛喂饱了字,却饿着了手指和鼻子。我书架上有本2001年版的《文化苦旅》,每次翻开都能闻到当年学校对面旧书店的霉味——那是我用一周的早餐钱换来的。

现在打开微信读书里的同本书,排版更精美,还能随时查生词,可再也找不回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在旧书堆里淘宝时的心跳。

二、读纸质书容易专注。

今年年初,微信读书给我颁了个「阅读500小时」的勋章。点开详情却吓一跳:我真正读完的电子书不到二十本,剩下时间全花在刷评论区和偶尔听书上。电子书太像自助餐厅,琳琅满目的菜品让人光顾着拿餐盘,反倒忘了细嚼慢咽。

而读纸质书就不一样,把手机设置为静音,拿出阅读价值架子,就能专注阅读一两个小时。我曾尝试过早起靠在床头看电子书,可是读着读着就想继续睡,或者会切换逛知乎。

试了两天之后,我还是老老实实地5:30起来,坐在书桌前读纸质书,并定了两个小时的闹钟,有时候闹钟响了还行继续读。当然,这跟个人的专注力有关,不过读纸质书还是更容易保持专注的。

三、读纸质书脑子转得更快。

前段时间去图书馆听了一个心理学讲座。教授放了一个对比实验:两组学生分别用A4纸和电子设备读同一篇文章。

结果用复印纸的学生,隔周还能复述出文中的细节,用手机阅读的那组,连文章的长标题都记混了。那位教授说,手指划过实体书页的动作,就像给记忆刻了一道痕。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读《百年孤独》,电子版看了两遍还总把奥雷里亚诺们搞混。后来买了本精装书,边看边拿铅笔在族谱树上划拉,现在连蕾梅黛丝升天时穿什么颜色的裙子都记得。

后来我写这本书的荐书文章,顺手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已经被我翻出毛边的书,哗啦啦抖落出二十多张便签纸——都是当初灵光乍现时塞进去的。

所以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在读纸质书时,由于注意力更集中,在阅读时脑子转得更快,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读有点难度的书,比较容易读懂的原因。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或许纸质书就是对抗这种抹除的锚点。它们固执地占着空间、落着灰、泛着黄,像火车站永远亮着灯的售票窗口,提醒我们还有个地方不用扫码就能抵达。

说到底,读书和吃饭是一回事。外卖能喂饱肚子,但灶台上炖着的砂锅粥,总归多三分烟火气。电子书是行军粮,轻便管饱;纸质书却是老家寄来的腊肠,拆包装时被油渍蹭脏手。

虽然我倾向于读纸质书,可是你若问我选哪个?小孩子才做选择,读书人当然全都要——该读电子书就读,实在不方便或者读比较难的书,就读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