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春天,史思明自尽,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但平乱的胜果并不彻底。
战后,先后降唐的叛将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仙为卢龙节度使。
河朔三镇自此拥兵自重,不供租赋,且世袭罔替,成为唐朝最不安分的藩镇割据势力。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朝廷也已无力震慑,只好听之任之,只要不叛乱就好。
其实,安史之乱之初,唐朝至少有两次机会,完全可以避免河朔三镇随后带来的藩镇割据。
第一次是756年5月,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嘉山大破史思明,只要一举攻下叛军的老巢范阳,就可令正在攻打长安的安禄山首尾难顾,成为无根之师。
但唐玄宗年老昏聩,先冤杀了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又逼哥舒瀚弃关出击,导致潼关失守。
6月,长安失陷,唐玄宗出逃,郭子仪、李光弼不得不回军勤王。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756年7月,唐肃宗李亨在大厦将倾之际,于灵武继位,重新树起平叛大旗。
李亨立刻派人四处寻找一位隐士:
曾经侍奉过东宫的奇人李泌。

一、张九龄的小友
公元729年,唐玄宗召集三教名人,在宫中论辩。
现场有一位9岁的孩子叫员俶,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将在场所有人一一驳倒。
唐玄宗大惊,说:
“小娃娃当中,还有这样的高手吗?”
员俶回答:
“有啊,我表弟李泌,今年7岁。”
唐玄宗立刻派人驰奔京兆,将李泌抱到宫中。
右丞相张说出题:
如何理解“方圆动静”?
李泌回答: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唐玄宗高兴得一把抱起李泌,摸着他的脑袋说:
“来,吃果果。你将来是国家大器啊!”
张说、贺知章等人都很器重小李泌,张九龄更是称其为“小友”。
731年,张九龄语重心长地教导李泌:
“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邪!但当为诗以赏风景、咏古贤,勿自扬己为妙。”
李泌后来一直记着张九龄的教诲,入则尽善尽忠,出则恬淡不争。

二、让我枕着陛下的膝盖睡一觉
李泌于功名极是淡泊。
1、唐玄宗时,杨国忠说李泌的诗“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是在嘲笑他,唐玄宗说:
“写柳树就是讽刺你杨国忠,那写李子就是讽刺我了,哪有的事儿?”
但李泌可不愿身陷权斗,直接辞职归隐。

2、唐肃宗李亨继位后,立刻将李泌召回,封他一大堆官职,李泌一个也不要,就当门客,给你干活就是了。
有一天,李亨跟李泌发愁:
“郭子仪、李光弼已经是宰相了,将来如果收复长安,我还能封赏他们什么啊?”
李泌回答:
“无非再给他们加食禄呗。但是,我的要求和别人不一样。将来咱们收回京城后,我枕着陛下的膝盖睡一觉就可以啦!”
过了两天,李亨还真满足了李泌,史载:
至保定郡,泌稍懈,先于本院寐。肃宗来入院,不令人惊之。登床,捧泌首置于膝,良久方觉。
画面超有爱呢。

3、李亨身边的权宦李辅国,唐代宗李豫时的宰相元载、常衮,都妒忌和排挤李泌。
但李泌始终保持一贯风格:
你要弄我,我撒腿就跑;皇帝需要我了,我再来。
在其位谋其政,无论派什么活,李泌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不想用我时,就好好读书,修道练丹。
787年,65岁的李泌还给唐德宗李适干了两年宰相,促成联手各方共同对付吐蕃的大手笔“贞元之盟”。

三、最遗憾的安邦大计
756年6月,安禄山攻陷长安。
此时的李泌虽为门客,却权逾宰相,李亨对他几乎言听计从。
李泌献上安邦大计,平叛切不可急:
“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接着展开四连环:
1、令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叛军范阳的史思明、张忠志(即李宝臣),长安的安守忠、田乾真四大主力就被牵制住了,只需对付阿史那承庆一路即可。
2、令郭子仪放开关中,让叛军难以取舍,在范阳和长安之间的千里战线上来回奔波,顾此失彼,很快会拖垮。
3、太原、朔方军集中兵力守在扶风,以逸待劳,延着敌人这条千里防线,专捡软柿子捏。
4、命建宁王李倓领范阳节度使,与李光弼成犄角之势,进攻范阳。
打下范阳后,叛军失去根基,河南各路人马可一举扫荡余孽。
李泌的计策,既治标,又治本。
不仅叛乱可平,而且不会留下河朔三镇的尾巴。

李泌将双方的战略地位调了个头:
叛军因为难舍城池,成了守方,而唐军变成了机动灵活的攻方。
但他的想法委实大胆:
让皇帝别急着收复长安,难度太大了。
李泌苦劝李亨:
“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此危道也。”
京城掌握在贼兵的手里,实在太敏感,非大智慧、大定力不能。
所以,李亨没听。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李泌之计,堪称唐朝最遗憾的战略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