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迪政府没想到,他们刚与美国达成利益交换,特朗普就显露向中国认输的态度,准备大幅度降低对华关税。坚持了21天后,特朗普为何不再强硬?而在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具体情况如何?
在4月21日,特朗普政府终于取得关税战的一个突破,与印度莫迪政府达成“利益交换”。美国同意降低对印度的关税,后者不仅接收了中国不要的波音飞机,还宣布对华钢铁产品加税12%。然而在4月23日,特朗普就在白宫表示,他要对中国采取“友好态度”,并准备大幅度降低对华关税,以换取中方的“友好相待”,还声称“中方会感到非常满意”。从这个情况看,在关税战的第21天,特朗普向世界证明他还是懂得“妥协的艺术”,准备向中方让步了。

问题来了,为何特朗普在这个时候,释放了“服软”的信号?据美媒透露,就在宣布准备对华降低关税前,特朗普与美国三大零售巨头的CEO进行了会谈,核心内容就是关税带来的影响。会后,三名CEO没有提到具体说了什么,但美国零售联合会在去年11月就发布了一份报告,提到增加10%-20%的关税,会让美国消费者购买力降低至少780亿美元,并让购买服装支出增加240亿,玩具142亿,家具131亿,家电109亿,鞋类107亿,旅游用品39亿等。但特朗普现在对华关税,已经超过了200%。显然,特朗普没看这份报告,他也不清楚美国产品的库存情况,就这么直接“上了”,现在碰上了中国这块钢板才知道疼,才找零售巨头要数据,终于明白自己的做法有多么“愚蠢”。

而且,特朗普政府的内部问题,也随着关税战的持续而爆发。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与国务卿鲁比奥的矛盾愈演愈烈,两人曾就裁员问题发生公开争吵。但最终的结果是,鲁比奥领导的美国国务院将被特朗普大幅度改组,显然他已经被完全边缘化,下台已经进入倒计时。但马斯克也没有笑到最后,特朗普与他的关系也接近破裂。马斯克推荐的美国国税局代理局长被撤职,他本人也不被允许参加与中国相关的重要会议。显然,白宫内斗可谓是愈演愈烈,进一步增加了特朗普政府的不稳定性,给外界一种他们随时会崩盘的感觉。

然而,就算特朗普真的向中国认输了,中美谈判还是不好谈。从现在的局面看,日本、欧盟、东盟都没有向美国让步,只因为中国顶在最前面。但现在,特朗普主动对华释放缓和信号,看似是“认输”,但若与中国达成协议,他还是能让上述国家和组织站在美国这边。毕竟,美国的“霸权”延续了几十年,影响力依然高于中国。对此,有分析认为,中方需要改变打法,不接受特朗普提出的双边谈判,而是呼吁全部有谈判意向的国家加入进来,大家一起与美国谈,共同达成一份新的贸易协定。届时,中方拿到了“道义”,美国也无法用自身体量施压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