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只用 AI 就能做一部电影?《恶兽》来了,你会看吗?

"我们正在用AI创造电影史。"当《恶兽》导演在社交媒体写下这句话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揭开了影视工业的潘

"我们正在用AI创造电影史。"当《恶兽》导演在社交媒体写下这句话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揭开了影视工业的潘多拉魔盒。

3月18日上线即引发热议的这部网络电影,用全流程AI制作撕开了电影创作的神秘面纱——原来那些动辄数亿的好莱坞视效大片,正在被中国团队用智能工具逐个击破。

这部讲述远古巨兽突袭都市的影片,最震撼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藏在片尾的制作名单:ChatGPT编写故事大纲,Midjourney设计怪兽造型,AI动作捕捉替代了传统动画师,连配乐都是算法生成的产物。说白了,整部电影就像是用科技公司产品目录堆出来的"技术试验田"。

但正是这样的"技术大杂烩",意外达到了国产片的视效新高度。片中武罗巨兽撕裂高楼的场面,鳞甲在火光中泛着金属冷光;人类机甲部队的粒子炮对决,爆炸特效的粒子数量肉眼可见地碾压多数网大。有网友戏称:"好莱坞特效团队可能要开始学习中文了。"

不过这场技术狂欢背后,AI的短板同样暴露无遗。当观众为逼真特效惊叹时,总会突然被角色僵硬的微表情拉出戏外——AI能完美模拟肌肉运动,却抓不住人类眼角转瞬即逝的悲伤。

更尴尬的是剧本,ChatGPT交出的作业活脱脱是《环太平洋》和《哥斯拉》的缝合体,连主角的母子情深都透着工业流水线的味道。

这恰恰揭示了AI创作的悖论:它能把好莱坞三十年积累的特效技术压缩成几组代码,却在最需要人性温度的故事创作上败下阵来。

就像剧组自己坦承的,AI目前只能当"高级助理",负责把人类创意转化为具体画面。当看到男女主角在废墟中互诉衷肠时,你会突然意识到,那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烂俗台词,可能正是算法从数据库里精挑细选的"经典套路"。

值得玩味的是,《恶兽》的出现恰逢好莱坞特效大片在中国市场持续遇冷。当漫威用绿幕拍出第28部英雄电影时,中国团队已经能用AI批量生产同规格视效。

有从业者测算,传统需要200人团队制作半年的特效场景,现在用AI工具能将周期压缩到两周。难怪业内人士感叹:"特效工程师可能要转行教AI画画了。"

但技术狂欢掩盖不了创作焦虑。当记者问导演"AI能否取代编剧"时,他苦笑着举了个例子:让ChatGPT写爱情戏,它会熟练组合拥抱、误会、和解三件套,但永远写不出《泰坦尼克号》里杰克那句"赢到船票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AI能分析千万个爱情故事,却不懂什么是心碎。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恶兽》的豆瓣短评区呈现冰火两重天。技术派观众忙着数片中有多少种AI工具,影评人则犀利吐槽"看特效送剧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确实踩中了时代脉搏——当全球电影业都在焦虑AIGC的冲击时,中国团队用实操证明:我们不仅能跟上这波浪潮,甚至可能跑得更快。

影片结尾,武罗巨兽在朝阳中轰然倒下,城市废墟里钻出嫩绿新芽。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恰似AI与电影产业关系的写照:技术革命摧毁旧有秩序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生的可能。

至于这场变革会把电影带向何方,或许就像导演在采访中说的:"我们只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真正的盛宴还没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