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受让股东仅凭验资报告主张原股东已出资的,法院不予支持;若原股东虚假出资且受让方未尽审查义务,可追加新老股东为被执行人。
基本案情某医药公司原股东聂某、赵某2010年认缴出资500万元,验资报告显示资金存入某银行临时账户。经查,该银行并无此账户,实为虚假出资。2016年股权转让至王某、张某名下,但受让方未支付合理对价。2019年公司无财产被执行,债权人申请追加新老股东担责。
裁判逻辑
出资真实性审查验资报告需与银行流水、财务凭证交叉验证,单纯形式审查不足为据。本案验资报告载明的银行账户不存在,直接推翻出资事实。受让股东过错认定股权交易未支付合理对价(如零对价转让),推定明知原股东未出资。未实质审查公司历年审计报告、完税凭证,构成重大过失。责任穿透规则原股东聂某、赵某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现股东王某、张某因未尽审慎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实务指引
出资证据链构建:股东需留存银行缴款单、验资账户流水、财务记账凭证(缺一不可)。股权受让风控清单:① 调取公司近五年审计报告及完税证明;② 核查验资账户开户许可证及流水明细;③ 要求原股东出具《出资无瑕疵承诺函》并设定违约金条款。执行追加策略:债权人可同步起诉原股东与现股东,利用《变更追加当事人规定》第17-19条突破公司人格独立。法规索引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未出资股东责任);《变更追加执行当事人规定》第17条(受让股东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验资报告实质性审查标准)。典型意义本案确立“验资报告形式审查无效”规则,倒逼市场主体实质审查股权出资真实性。对于零对价、象征性对价受让股权的,法院可直接推定受让方存在过错,企业交易合规成本将显著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