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毛主席两次为刘胡兰题词,却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主席:我写不合适

说起刘胡兰,大家脑海里立马会蹦出毛主席给她的那八个字的评价:活着很伟大,牺牲很光荣。其实,毛主席总共给刘胡兰烈士题过两次

说起刘胡兰,大家脑海里立马会蹦出毛主席给她的那八个字的评价:活着很伟大,牺牲很光荣。

其实,毛主席总共给刘胡兰烈士题过两次词。但挺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想请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也题个词,主席却客气地说:“我写不太合适。”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两次题词】

1947年的时候,毛主席头一回给刘胡兰写了题词。

那时候,延安的慰问团队特意跑到吕梁前线去探望打仗的部队。他们通过当地的县委工作人员了解到,有个才16岁的共产党员,叫刘胡兰,被阎锡山的手下给抓了。这小姑娘硬气得很,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了。

当地人琢磨着,想在刘胡兰烈士的墓前竖上一块石碑,并且想让慰问团的副团长张仲实来题写碑文。但张仲实心里头觉得,这事儿自己干不太合适。他琢磨着,最好还是回延安,跟党中央的领导们说说,请他们中间的哪位负责同志来给刘胡兰烈士写碑文比较好。

回到陕北老家,张仲实自个儿去找了任弼时,跟他说:“咱们得纪念刘胡兰烈士,要是能请毛主席给写个牌匾,或者题几个字,那就太好了,这样也能表彰她的英雄事迹。”

任弼时点头答应了。

这时候,中央离开延安才不过8天光景,毛主席已经打算带着大家转移到陕北去。尽管手头有一大堆事儿等着处理,但任弼时跟毛主席讲了刘胡兰的故事后,毛主席还是忍着眼泪,给那位16岁的小英雄写下了“活得壮烈,走得荣耀”这八个字。

真挺遗憾的,由于战争不断,主席那八个字的评价不小心给弄丢了。

1956年12月11号,山西省共青团省委做了个决定,要搞个活动纪念刘胡兰牺牲10周年。他们派了团省委宣传部的写作科长,叫杨小池的,去北京找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杨小池交了个报告上去,说希望能请主席再给刘胡兰烈士写份题词。

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就重写了一份,然后递给了山西省团委。

1957年1月12号,也就是刘胡兰烈士牺牲十年的日子,毛主席重新题写的“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这几个字,被专人送到了云周西村的刘胡兰烈士墓园。

【拒绝为董存瑞题词】

毛主席虽然乐意两次给刘胡兰题字,但碰到有人想让他为董存瑞烈士题字时,他却没答应。

1954年那会儿,隆化老百姓为了纪念英雄董存瑞,特地搞了个董存瑞烈士陵园。过了两年,民政部门点头了,说可以扩大这个陵园,还得给董存瑞立个纪念碑。

这天,隆化县管陵园建设那块的民政科干部冀兴坡,接到任务,要拿着县委和县人大常委会的信去北京。

信里说的就是,隆化县那22万老百姓,一块儿请求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写个题词。

冀兴坡抵达北京后,到处询问,最后成功找到了中央办公厅的位置。接着,他被引荐到了皇城根下的国务院内务部,并且见到了内政部的头儿,也就是谢觉哉部长。

谢觉哉搞清楚冀兴坡的来意后,非常上心,他特地吩咐优抚司里一个叫邹的司长来具体处理这件事。

由于这事儿得耗点时间,邹司长就让冀兴坡先“缓一缓”。冀兴坡呢,也刚好要去准备纪念碑用的大理石材料,所以就先走了。

大理石的墓碑材料该咋搞定呢?

冀兴坡在北京溜达时,走到了天安门广场,突然之间,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时候,北京正忙着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呢,冀兴坡就自个儿去找了修建委员会的头儿李琛,想找他帮帮忙。

这时候,董存瑞英雄的故事在国内已经传遍了,李琛当然也知道这事儿,所以他特地为他办理了“赠送隆化纪念碑石料一块”的相关手续。

碑料的事儿搞定了,冀兴坡在北京又多呆了七天,感觉应该没啥大问题了,就自个儿跑到优抚司去问。可人家跟他说:“这事儿上头的大佬们还没拍板呢,你还是先回县里候着吧。”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熬到了1957年6月头几天。这大半年,冀兴坡往优抚司跑了三趟。头两回,人家都说“领导还在琢磨呢,不过咱们会抓紧办的”。直到这回再去,事儿总算是有了个着落。

邹司长认真地把一张16开大的题词递给了冀兴坡,冀兴坡满心激动,赶紧接过来一看,纸上赫然写着八个大字:“为国献身,名垂青史”。

冀兴坡正要松松劲儿,一眼瞅见落款,不由得愣了一下:“这竟是朱德写的,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呢。”

朱德老总担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同时还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他留下的墨宝那当然是非常珍贵。不过,说来奇怪,这县里的老百姓心心念念的是毛主席的题字,咋最后就变成了朱德老总的呢?

邹部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后开口说道:“毛主席的意思是这样的,他说花木兰属于老百姓,董存瑞则是当兵的。既然董存瑞是军人嘛,那当然还是请朱总司令来题字,会更加合适一些。”

没给董存瑞烈士题字,主席其实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对朱总司令和董存瑞烈士的双重尊重。

冀兴坡对主席的深远眼光感到非常佩服,他连忙拿着题词,匆匆返回隆化县去交差。

1957年10月18号那天,朱德元帅亲自写了“为国捐躯,永远被人记住”这八个金字,然后它们就被刻在了高达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的正面。

【拒绝为家乡题字】

说实在的,毛主席不止一次拒绝过给人题字。

1965年的时候,毛主席打算再次去井冈山,途中在长沙待了二十多天。刚好那时候,韶山那边正打算启动韶山灌区工程,就想着请毛主席给灌区写个字。

主席那会儿既没拿起笔来,也没说他不打算写。他只是简单地说:“等有灵感了再动笔。”

毛主席写的那五个字,把湖南省委的领导们给弄懵了。他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主席可能是打算等工程全部搞定后再来题字,于是,大家伙儿就动手开干了。

那时候,老百姓的积极性特别高,1966年4月就把工程给顺利搞定了,接着在6月2号办了通水的大仪式。

有26个渡槽和10条隧洞都被各级领导题了名、写了字,而韶山南大门那里的银田寺渡槽,计划邀请毛主席来亲自题字。

现在“三条大江分流,水花四溅灌溉广袤田地”,按道理讲,这应该就算达到了主席提到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了吧?

最后,湖南那边提交了申请,但毛主席又一次没答应给题字,他说:“得真正做到高产才行。”

毛主席两回都没答应给人题字,这让湖南的好多领导都摸不着头脑,心想是不是主席对家乡的要求特别高。不过华国锋可不这么想,他觉得吧:

毛主席是个特别讲感情的人,对家乡父老的感情特别深厚。因为爱得太深,反倒有些近乡情怯,他甚至不太愿意给家乡题词。看看整个韶山,毛泽东也就只给“韶山学校”题了四个字,那还是1952年他的老师毛宇居特意到北京去请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