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均和棋棋两个孩子是邻居,两孩子是同年同月出生的,两孩子妈妈都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均均自妈妈休完产假后平时由奶奶看着管着,而棋棋则是和保姆阿姨生活在一起。
转眼,俩孩子都2岁多了,棋棋妈考虑到没有老人家照顾孩子,所以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而邻居均的奶奶却不同意,说孩子那么小到幼儿园又哭又闹的,怪心疼孩子。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均均和棋棋一起到公园玩,均均妈妈发现自家的孩子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要邻居家棋棋弱一些。而邻居家的孩子嘉嘉上幼儿园以后确实进步很大。
均均妈妈心里很矛盾,心想:我是不是选择错了?当初自己是不是应该把孩子早点儿送到幼儿园?可是孩子在家里得到了更多的关爱,这难道对她的发展就没有更多的好处吗?
其实宝宝太早上幼儿园,未必是好事,为什么呢?
有资料显示,宝宝2岁之前是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高峰时期,在这个阶段他在与妈妈的亲密接触中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如果让宝宝太早入园,可能出现分离焦虑,导致宝宝出现非安全依恋行为,会影响今后情商的发展。
如果确有必要将宝宝2岁以前送入了幼儿园,父母一定要在其他时间加强亲子交流,弥补由此带来的分离焦虑。
比如在宝宝回家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做充分的亲子沟通,透过亲子阅读,做做亲子游戏,增进亲子关系,让宝宝得到来自家庭特别是妈妈的关怀,让宝宝的情感得到平稳过渡。
3岁以前孩子该不该去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妈妈可以根据宝宝和自己的家庭情况,选择宝宝是接受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如果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家庭还要进一步做好家园共育,才能保证孩子进步得更快。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集体教育和制度化生活,后者是个性教育和随意性生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两者都是有必要的。
孩子在这两个环境中都会得到一些优点,也会得到一些缺点,但两者都不是绝对的“净土”和“圣地”。
所以,因为孩子在不同的环境要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孩子从幼儿园带回家庭的不好的行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有可能会从家里带到幼儿园的不好行为,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克服。
当然,孩子在幼儿园获得的一些好的行为和好习惯,家长要尽力配合,让他在家庭中继续得到练习和巩固。
如果家里有人照看宝宝而选择家庭教育,暂时放弃幼儿园教育,需要周全考虑下列因素,确保宝宝在家里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 主要看护者比较重视早期教育,而且有比较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 主要看护者养育孩子比较有经验,既给孩子安全和自由,又让孩子有规则意识;
★ 家长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能带孩子走出家庭,与大自然亲近;
★ 周围有一个比较适宜的群体,使孩子能与同龄伙伴交往;
★ 夫妻感情融洽,家庭气氛和睦。
孩子能上幼儿园的条件
妈妈们不要单纯用生理年龄来判断是否合适送宝宝去幼儿园,关键是要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来看宝宝心理的发展,看他有没有对集体生活的需求,一旦有需求,我们就可以用半年左右的时间给宝宝做些入园训练,提前给宝宝做好入园准备。
宝宝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标,才能比较顺利地适应入园。
(1)生活方面
孩子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用勺吃饭,控制尿、 便;宝宝吃饭的时候,以自己用勺吃为主,以大人偶尔喂为辅;
可以自己大小便,或者知道告诉家人要大小便了,家长还要事先训练孩子蹲坑或者坐便;能自己或者配合大人穿脱衣服;能自己睡小床,初步养成午睡习惯。
能够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
(2)语言方面
宝宝基本上能够进行对话,并能表达如饿了不舒服、想睡觉了等最基本的要求和意愿;说话比较清楚;
如果说不清楚,能在听明白大人的话后有一定的语言、表情或者动作反馈;在大人的启发下,能简单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受。
能够听懂妈妈的话,并能遵从指示,如上床睡觉了、要吃饭了、去卫生间排尿.
(3)交往方面
在交往方面方面:孩子对与小朋友接触不排斥,对集体生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集体场合敢于说话;对其他小朋友有朴素的同情心;知道不应该用“打、砸、抢”的方式跟小朋友交往。平时能在外面与小朋友玩一会儿;对陌生的环境不是特别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