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田桂英凭借她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在一次与毛主席的握手中,她故意使劲,留下了一段趣谈。那么,田桂英为何要在握手时故意发力?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田桂英
1930年田桂英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区的一个渔村,在她的家中,她有五个兄弟姐妹,全家依赖父亲的捕鱼收入艰难度日。在田桂英的童年,家庭的经济压力迫使她的几位姐姐不得不提前出嫁,以减轻家庭负担。田桂英自己则在12岁那年才有机会踏入学校,但仅仅两年后,她不得不辍学,留在家中帮忙做家务,支援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田桂英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找到稳定的工作,以帮助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最初她在一家外国人经营的服装工厂找到了一份童工的工作。尽管工作条件艰苦,报酬微薄,田桂英还是坚持下来,希望能为家庭带来一线希望。
大连被解放后的,当地印刷厂接到解放军的紧急任务,需要印制大量地图支援前线,但由于资金紧张,这个任务没有预算。面对厂方的询问,谁愿意无报酬地加班完成这一任务,田桂英第一个报了名。

接下来的数周,她几乎寄宿在印刷厂,日夜连轴转地工作。她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其他工人,大家纷纷暗中提供帮助。终于她们按时完成了地图的印制任务,并将它们交付给了解放军。这一举动使得田桂英获得了“印刷厂劳动模范”的称号。
不久后田桂英被推荐到大连机务段的食堂工作,发放饭票。这份工作为她提供了25公斤高粱和每月十几元的稳定收入,对她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安慰。每日的工作结束后,她还能享用一顿丰盛的高粱干饭,这对于当时物资匮乏的环境来说,已是难得的待遇。
在那个时期大连机务段开设了夜校,意在提升员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田桂英热心报名参加,她在夜校的学习改变了她对世界的看法,还激发了她对技术学习的渴望。

工作中的田桂英
夜校的一位教员曾经这样启发她:“在旧社会,妇女依附于男人,受制于家庭琐事,一旦遭遇丈夫的暴力与怒气,她们无力反抗,如同奴隶一般。如果想真正解放,妇女首先需要能够独立参与生产活动。”
受这番话的影响,田桂英更加坚定了向技术发展的决心。她找到机务段段长,表达了自己想学习技术的强烈愿望:“无论什么技术,哪怕是男人的工作,我都愿意学。”她的坚定和热情打动了段长,于是她被安排到轻油车库学习。在那里,她不仅掌握了驾驶技能,还学会了车辆的基本维修。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田桂英不仅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在思想上实现了飞跃,成为了真正能够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新时代女性。

田桂英登上火车头
在1948年,田桂英荣幸地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她在职业生涯中的连续突破,田桂英很快被评为旅大市的一等劳动模范,这一荣誉进一步坚定了她突破性别界限的决心。
田桂英成为火车司机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在大连机务段职工俱乐部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中那位身着工作服,神情自信的苏联女火车司机,给了她极大的启示和动力。田桂英被这位女司机的形象深深吸引,决心追随她的脚步,打破职业上的性别障碍。
在那个男性主导的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女性火车司机的先例。当大连机务段的段长李索夫提出要培养女性火车司机的想法时,这一开创性的建议得到了田桂英和其他许多有志女性的热烈响应。机务段很快发出了选拔女性火车司机的通告。

电影《女司机》剧照
在田桂英得知选拔通知后,倍感振奋,但同时也必须面对社会的偏见和疑虑。有的同事公开质疑,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这么艰难和危险的工作。但田桂英并未被这些质疑打败,她决定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向一个经验丰富的司炉师傅挑战成功后,田桂英赢得了进一步的尊重和认可。这一经历极大提升了她的自信心,她与其他八名女性一道,开始了为期八个月的严格培训。培训初期她们需要完成艰苦的体力训练,比如反复铲煤,每次培训结束都筋疲力尽,但她们没有放弃。
随着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深入,这些女性逐渐掌握了火车操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她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因此理论学习尤其困难,她们依然坚持不懈,克服了重重困难。

火车驾驶室中的田桂英
最终田桂英和她的队友们顺利通过了考核,正式成为中国首批女火车司机。她们的成功打破了性别的界限,田桂英的卓越表现和领导能力使她被任命为司机长,带领她的团队安全行驶了数万公里,高效节省了大量煤炭,成为了“铁姑娘”的象征。
在1950年的国际妇女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妇女节,大连铁路局的局长亲自为田桂英及她的两位同事颁发了火车司机证书,象征着她们正式的从业资格。同日,铁道部将她们的组称为“三八”号包车组,这个名字在那天的仪式上公之于众,铁道部长甚至专门发来了贺电,表达了对她们的祝贺和希望:“……期望你们的成功能激励更多女性投身铁路事业,成为行业的榜样。”

电影《女司机》剧照
当天下午五点半,田桂英和她的同事们身着全新的工装,从大连站驾驶“三八”号机车组出发前往旅顺。田桂英半身探出驾驶室,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而一面写着“妇女的火车头”的锦旗随风飘扬。这一刻被场边的摄影师捕捉下来,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一张标志性照片。
多年以后,田桂英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天的情景,她感慨地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那样的荣誉和重视,让我深感使命的重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田桂英领导的“三八”号机车组安全行驶了超过3万公里,并且没有发生任何一起事故,同时节省了51.76吨煤炭,她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妇女的火车头”锦旗
9月25日,田桂英作为东北铁路局的一等劳动模范,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并在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与会期间她幸运地再次获得了毛主席的接见。
因为她的卓越成就,田桂英不久后受邀参加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国庆晚宴,并且荣幸地被选为向毛主席敬酒的代表之一。面对这样的荣誉,田桂英感到既激动又紧张,她怎么能不对即将面对的这位国家领袖感到兴奋呢?
在晚宴上,毛主席一眼认出了田桂英,并微笑着提到他们之前的相遇:“我们以前见过。”这让田桂英感到非常惊喜和荣幸,她没想到毛主席还记得她。她迅速回应道:“是的主席,我有幸在今年的劳动模范大会上见过您。”

全国劳模田桂英(右二)等为大家签名
接着毛主席继续说道:“我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你的事迹,听说你是个火车司机。”看着面前这位年轻的女司机,毛主席显得既惊讶又好奇:“你真的能自己开动那么大的火车吗?”
田桂英听到这样的问题,内心涌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随后的握手中,她有意用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坚定与能力。毛主席感受到了她的力道,笑着说:“看来这位小姑娘技术高超,脾气也不小啊。”
这番互动虽然让田桂英略感尴尬,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过于冒进,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端起酒杯向毛主席表达敬意:“我代表所有铁路工人,祝毛主席健康长寿。”

田桂英给大家签名
毛主席对田桂英的诚意感到欣赏,见她显得有些紧张,便友好地劝她:“少喝点,我来喝这杯。”此次经历后田桂英更加坚定了在铁路事业中继续奋斗和进步的决心。
在田桂英担任司机长的三年间,她驾驶的列车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故,1951年电影《女司机》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该电影以田桂英的职业生涯为蓝本,激励了无数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田桂英的事迹和影片的影响使她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女性偶像。
随着“三八号”包车组在1952年底的解散,田桂英和她的同事们决定进一步提升自己,她们重返学校系统地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1955年田桂英被录取至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她在那里专攻蒸汽机车的理论和维护。

毛主席接见田桂英
毕业后田桂英加入沈阳铁路局机务处,成为该局首位女工程师。在此期间她应用在学院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积极参与各类技术改革,直至1985年,在工程处女工科副科长的岗位上退休,那时她已年届55岁。
退休后的田桂英并没有选择安静的生活,她仍旧渴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她主动联系工会,请求为她安排一些可以发挥她能力的任务。工会考虑到她的经验和热情,委派她进行各类调研活动。她穿梭于铁路系统的各个部门,从一线员工到管理层,广泛收集信息,撰写了详尽的调查报告,为铁路局的改进提供了实质性的建议。
此外她还加入了沈阳市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参与更广泛的社会调研工作,这一活动持续了三年。在此期间的努力提升了铁路系统的运作效率,也为社会培养青年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田桂英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服务社会的生活。

医护人员给晚年田桂英体检
到了1997年田桂英自发加入沈阳市的市容维护队伍,与环卫工人一起,清晨就开始清扫街道,拾起散落一地的废弃物。尽管这项工作艰苦且收入微薄,田桂英却始终充满热情。她的丈夫对她承受的劳累感到担忧,多次劝她放慢脚步享受晚年生活,但田桂英坚持自己的选择,认为这是回馈社会的方式。
晚年田桂英积极在学校和工厂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经常感慨地说,自己从一位普通渔家女成长为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再到成为工程师,全是因为党的培养和社会的支持,她坚信这份恩情是一生也报答不尽的。
对于当前的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田桂英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观察到,与她当年靠实际行动得来的荣誉相比,现在的劳模评选似乎门槛降低,甚至一些私营企业老板和体育明星也能获此殊荣。她担心这种变化可能会削弱劳模对公众的榜样作用,使得劳模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田桂英与“和谐号”动车
在沈阳劳模纪念馆中,田桂英的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她作为年轻的火车司机,身着制服,白毛巾环绕脖颈,她从火车头的窗户中探出头来,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下方的锦旗上赫然写着“妇女的火车头”,不仅纪念了她的成就,也象征着那个时代女性在职场上的突破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