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没当上管理层就废了?”“35岁失业只能开滴滴?”这些网络热梗背后,折射出中国职场一个残酷的现实——“35岁现象”。当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在2025年两会期间再次呼吁“尽快遏制35岁就业歧视现象”时,这条热搜瞬间引爆舆论场。人们发现,即便在延迟退休已成定局的今天,职场对35岁的“围剿”不仅未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一、35岁:从“黄金年龄”到“职场诅咒”的荒诞现实
从高校招聘博士要求“35岁以下”,到广州街道办招环卫工设“35岁门槛”,甚至某影视公司HR嘲讽求职者“36岁来碰瓷”,年龄歧视已渗透进各行各业26。讽刺的是,当国家政策将退休年龄逐步推后,社会却用更严苛的“35岁红线”提前宣判劳动者的“职场死刑”。这种矛盾,像一记耳光打在“老有所为”的理想图景上。

二、延迟退休与年龄歧视:一场“制度打架”的社会困局
2025年,延迟退休政策正式落地,60岁电工因证书过期被迫“退居二线”的新闻登上热搜。一名资深电工即便身体硬朗、经验丰富,却因《安全生产法》规定“特种作业证有效期至法定退休年龄”而失去实操资格。这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政策顶层设计与市场执行层面的严重脱节。
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4年。这意味着,35岁群体本该是“经验+体力”双优的职场主力军,却因歧视性招聘被贴上“性价比低”“思维固化”的标签。更荒诞的是,某些岗位(如程序员、教师)的年龄限制甚至低于《公务员录用规定》的35岁标准,形成“体制内比体制外更宽容”的倒挂现象。

这种割裂直接冲击社会公平:当政策鼓励“老有所为”,市场却在制造“35岁焦虑”;当教育投资催生更多高学历大龄求职者,企业却用“年龄过滤器”将他们挡在门外。最终,人才浪费、内卷加剧、消费萎缩的恶性循环难以避免。
三、破局之道:从“政府带头”到“法律亮剑”的治理突围
郑功成代表的建议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其直击三大要害:制度性歧视、法律缺位、监管乏力。要打破困局,需多管齐下:
政府“刀刃向内”破除歧视示范
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长期带头设置35岁门槛,这种“源头性歧视”必须终结。2025年国考将应届硕士、博士年龄放宽至40岁,上海等地公务员招录跟进调整,证明破除歧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下一步需全面清理政策性文件,让体制内成为公平就业的“样板间”。

立法亮剑:让年龄歧视“违法成本”高于“用人便利”
现行《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对年龄歧视的界定模糊,导致维权难、处罚轻。代表提出的“修改劳动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极具针对性。可借鉴欧盟《平等待遇指令》,明确将年龄列为禁止歧视范畴,对违规企业处以高额罚金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构建“能力本位”的就业生态
企业抱怨“35岁员工性价比低”,本质是粗放用工思维的延续。日本“高龄程序员俱乐部”、德国“银发工程师计划”证明,通过技能培训、弹性工作制等方式,大龄员工反成“稳定器”。政府可推出“年龄友好型企业认证”,对吸纳35岁以上员工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四、终结年龄歧视:一场关乎每个人未来的社会革命
35岁危机的本质,是“人口红利思维”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冲突。当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40岁,若继续将35岁视为“职场保质期”,无异于让整个社会“未富先衰”。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歧视正在制造代际对立:年轻人恐惧“35岁失业”,中年人陷入“拼命内卷”,企业则困在“招人-裁员-再招人”的死循环。
改变已刻不容缓。从修改《公务员录用规定》到环卫工招聘纠偏,从雷军辟谣“小米年龄歧视”到刘女士起诉HR获支持,每一次进步都在积累破局的力量。正如网友评论:“今天为35岁呐喊,就是为明天的自己铺路。”

结语:让年龄成为勋章,而非枷锁
延迟退休政策下,60岁人群还要工作十年;若35岁就被职场抛弃,中间25年的生存焦虑该如何安放?郑功成代表的建议,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在为“老龄社会”寻找出路。当法律长出牙齿、企业转变思维、社会重拾对“经验价值”的尊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的愿景。毕竟,没有人永远35岁,但公平的就业环境,应该永远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