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师范高校里,它的录取分数线向来偏低。
不过除北京师范大学外,东北师范大学的综合水平也位居前列。
东北师大是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师范院校,声名远扬,对于北方学子而言,东北师范大学堪称首选。
在90年代,有一个机构进行了排名,不是教育部的排名。
可以当成是野榜吧!
毕竟年代久远,没法考证,但确实流传着这一说法。
在师范类院校的排名中,东师位列第一,华东第二,北师第三。
几年后实施了985,东师却未能入选。
毕竟,你在长春拿什么与北京、上海相比呢?
即便是师范类排名第一的东师,也无缘进入。
到了现在,东师的排名已经跌至三四名。
这对东师来说确实不公平,但换个角度看,这又是非常公平的,因为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师范院校都怀揣着去掉“师范”二字、转型为综合性大学的梦想,唯有西南大学实现了这一转变。
华中师范大学日夜期盼摘掉“师范”的帽子,自称为“华大”,意图恢复往昔华中大学的荣光,却未获教育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也表示不赞同。
该校官方遂自称“华中大”,因“华中大学”一旦复名,华中科技大学似乎便自动降了一格,并非实力稍逊,而是在声誉上略显黯淡,正如西南大学复名后,西南政法与西南财经大学仿佛也随之降了半档。
这还只是表象,更深层来看,若华中大学之名得以彰显,华中科大将不可避免地被视作附庸。
东北师范大学亦渴望摆脱“师范”标签,可惜“东北大学”之名已被占得先机,只能定位为行业特色高校,故而提出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彰显自身既红又专的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六大师范院校之一,虽非985高校,却拥有211及世界一流学科(共入选6个一流学科)建设的殊荣。
这无疑彰显了东师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卓越地位,其师范类专业的实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正因如此,东师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备受欢迎,简历筛选环节往往能轻松过关。
当然,最终能否获得心仪职位,还需凭借个人真才实学。

尽管东师地处东北,但其影响力却不仅局限于此,在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例如,深圳等地区的招聘活动中,常常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竞相争夺东师的免试名额。
相较于北师大、华东师大这两所985师范院校,其他师范院校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仅在双一流政策出台的头两年排名较高,众多非官方榜单中其位置常在30-45名之间。
在师范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位居第一梯队,且北师大的实力明显强于华师。
接下来,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东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水平上。
再往下则是几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及一些地方实力强劲的高校。
尽管东北师范大学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方面略胜华中和南京一筹,但其A级学科中唯有统计学较为热门,优势并不显著。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春相较于武汉和南京略显逊色,若仅从纸面实力来看,确实可以说东师更为优秀,但考生的意向选择不言而喻。

过去,师范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域保护现象,因此“东师在南方知名度不高”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然而,如今师范生的就业已基本实现全国化,地域限制远不如二十年前那么突出。
在全国范围内,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南师大、湖师大、华南师大等省属师范具有明显优势。
例如,广东省的许多城市教育局每年都更倾向于去东北招聘,而不是选择本省的华南师大。
在深圳这个曾经异常火爆的教育圈内,东北师范大学的影响力非常强大。
很多骨干教师和教育系统的领导都是从东北调任而来,这使得整个圈子对东师的认可度极高。

在师范院校排名比,应该勉强比华中强,华中地理位置太好。
在师范就业比,东师就业极好,很多人去深圳当老师。
在整体211实力来比,不看体量,就看双一流学科评估成绩,接近211顶流,最次一流。
在整体211体量来比,应该是中下流,学校并不大,学生也不多。
在各大榜单来看,排名全国40多名,比不过强势211在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看,北方可能很高,南方中等偏下,甚至更低。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