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首暮春诗词,芳菲尽处,夏意初萌

来源:古典诗词馆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是韩愈以拟人手法写春

来源:古典诗词馆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愈以拟人手法写春末之景的哲思小诗。前两句赋予花草灵性,写草木感知春将尽而争相绽放,用“斗芳菲”展现万物竞发的蓬勃生机;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杨花、榆荚虽无艳丽花色,却以朴素姿态化作漫天飞雪,自成风景。诗人借草木的“不甘沉寂”,暗喻生命无论才情高低都当尽力绽放的深意——绚烂者倾其所有,平凡者亦能创造独特之美。全诗在热闹春景中注入理性思考,既赞颂万物争春的热烈,也传递出“各尽其能,皆是生命华章”的豁达态度。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以自然现象抒写人生哲理的绝句。前两句通过“芳菲尽”与“始盛开”的时空对比,揭示高山古寺因气温差异延迟花期的特殊景致;后两句以拟人手法将春天“转入”山寺,把自然规律转化为诗意想象,把地理差异升华为哲理感悟——“春归无觅”的怅惘,在桃花盛放中化作豁然开朗的惊喜。全诗既暗含“海拔高低影响物候”的科学认知,更传递出“美好不在远方,转念即是新生”的生命智慧,于浅白语言中见深长理趣。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是黄公度以细腻笔触捕捉山间晚春幽趣的小诗。首句“缓步春山”点出闲适心境,“春日长”暗含时光悠然之意;次句以“流莺不语”反衬“燕飞忙”,一静一动间勾勒暮春生灵的别样生机。后两句聚焦细节:桃花悄然凋落,山涧濯手只留水香,以“无人见”写花落之寂,以“惟闻香”绘空谷之净,从视觉转向嗅觉,展现不争不显的自然之美。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在莺燕、落花、涧水的动静相宜中,传递出诗人漫步春山、神与物游的恬淡心境,以及对细微处生命诗意的珍视。

半山春晚即事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是王安石晚年退隐半山园时写下的闲适小品。前两句以拟人笔法写春风与人的互动——“取花去”与“酬清阴”的交换,既点明暮春花谢的自然规律,又暗含得失随缘的淡泊心境。中间两联以“翳翳”“交交”叠字摹景,陂路幽静、园屋深邃的视觉画面,与杖屦寻幽、卧床小憩的生活片段交织,勾勒出远离尘嚣的隐逸图景。末句聚焦北山飞鸟的“遗好音”,以空谷传声的细节,将视觉享受升华为心灵慰藉。全诗在疏淡笔墨中透出禅意:诗人不再执着于政治抱负,而是在春阴鸟语里寻得了物我相谐的生命真趣。

春暮宋・曹豳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春暮》是曹豳捕捉暮春向初夏过渡的细腻之作。前两句以“落花无人问”与“绿阴遍天涯”形成视觉对比,既写春残花谢的寂寥,又见绿意蔓延的生机,暗含“逝者如斯,新生不息”的自然哲思。后两句从听觉切入:林间莺声渐歇,塘畔蛙鸣初起,以声音的此消彼长暗示季节悄然流转。全诗无一句直抒情感,却在花落、荫浓、莺老、蛙喧的意象更迭中,既流露对春光逝去的淡淡怅惘,更透出静观万物代谢的悠然心境——诗人独坐青草池塘畔,听懂了暮春最后的诗篇,也听见了初夏最初的序曲。

春暮宋・方岳卷中未有好诗看,草满池塘梦已残。客又不来春又暮,一帘新雨杏花寒。

《春暮》是方岳以暮春孤寂写人生怅惘的婉约小诗。首句“卷中无好诗”直陈心绪,翻书不得的焦躁暗喻才情困顿;次句“草满池塘”以荒芜春景映照残梦未竟的失落。后两句更进一层:“客不来”叹知交零落,“春又暮”伤时光空逝,末句“新雨杏花寒”尤为点睛——雨后杏花本应明艳,偏着一“寒”字,将物理之凉转为心境之寂。全诗在书卷、客踪、风雨的意象叠加中,写出文人暮年对生命流逝的双重怅然:既憾才华未展如春芳凋零,又叹知音难遇似客路萧条,唯余帘外杏花裹着冷雨,静静诉说着春尽的苍凉。

暮春即事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春即事》是叶采以日常琐景写超然心境的闲适之作。前两句捕捉瓦雀踱步书案、杨花飘落砚池的细微动态,以“双双”“点点”的轻巧叠词,将雀影与飞絮化为天然笔墨,在案头砚边晕染出暮春特有的慵懒意趣。后两句笔锋转向诗人自身:独坐窗边研读《周易》,浑然不觉春光流逝。全诗以“雀行书案”的动衬“闲读周易”的静,借“不知春去”的忘我状态,暗喻文人沉浸典籍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书卷中的天地远比窗外春秋更辽阔,心驻方寸亦能抵达永恒。

暮春元・黄庚一鸟不啼春寂寂,百花都落雨濛濛。十分花鸟东风恨,半在诗中半酒中。

《暮春》是黄庚以暮春残景抒写孤寂心境的感怀之作。前两句以“一鸟不啼”“百花都落”勾勒暮春凋敝图景,“寂寂”“濛濛”叠词强化空寂氛围,将视觉之静与雨声之轻交织成萧瑟春愁。后两句将“花鸟东风”拟人化,“十分恨”道尽对春光流逝的无力挽留,末句“半在诗中半酒中”以诗酒二分法,揭示文人面对时光无情时的双重寄托——既以笔墨凝固刹那诗情,又借醉意消解永恒怅惘。全诗在落花寂鸟的意象中,暗藏生命盛衰的哲学叩问:东风不解留春住,惟余诗酒祭流年。

桃源忆故人·暮春宋・苏轼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桃源忆故人·暮春》是苏轼以暮春残景寄寓人生怅惘的婉约词作。上片以“华胥梦断”起笔,将故人离散的遗憾与莺啼红树、蔷薇香雨的暮春意象交织,庭院无人却闻莺语,暗藏物是人非的孤寂;下片借“暖风不留花”写春光难驻的无奈,落红纷飞如往事萦怀,末句“芳草迷归路”更将怅惘推向苍茫——诗人独倚高楼,望尽的不只是春归,更是故人踪迹湮没于萋萋芳草的时空迷雾。全词在花落、风暖、草深的暮春图景中,完成从追忆到迷失的情感递进,既有对美好消逝的哲学观照,又暗含宦海沉浮中知交零落的身世之叹。

踏莎行·春暮宋・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踏莎行·春暮》是寇准以暮春之景写离愁别恨的婉约词作。上片以“莺老”“红英落”等意象勾勒春残图景,画堂静雨、余香萦屏的室内场景,暗藏人去楼空的孤寂;下片“密约沉沉”直诉情思落空,“菱花尘满”以懒照镜的细节写尽憔悴心境。末句“长空连芳草”将倚楼远眺的黯然凝成天地苍茫的视觉画面,仿佛离愁随草色蔓延至天际。全词以春暮的自然凋零隐喻人间情事的凋零,雨湿花落与尘掩菱花构成内外交织的凄凉意境,在时空的双重虚化中,完成了一场“春去人亦去,魂断不知归”的生命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