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堤春晓今来早

盼着,惦记着,西堤春晓的时辰。这也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总是后知后觉,尤其是对那些美好的东西。单位院子里的玉兰盛开后一周,颐

盼着,惦记着,西堤春晓的时辰。这也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总是后知后觉,尤其是对那些美好的东西。

单位院子里的玉兰盛开后一周,颐和园乐寿堂的玉兰花正含苞待放。站在乐寿堂向西眺望,能看见西堤隐隐地露出粉色,再过一周,堤上的春色最迷人。

今年,尤其盼望着每个周末都能出去走走,为了合理地安排时间,我必须随时盯着各种花的消息。争取将以前错过的,都在今年给补上。

按照先前总结的习惯,当院子里玉兰花开的时候,我第一个安排的就是普度寺的玉兰,即便我不知道那里的花期,考虑它毕竟在北京城的南边,理论上应该比我们中轴线北沿外的气温会升得快些。不知道那里是否因为等我前去观瞻,它有意把花期推迟了,以免我像去年那样扑个空。普度寺极度冷清,宛若山门前的塑像,孤寂地立在那里,任凭雨打风吹。

又过去了一周,带着满心期待来到颐和园。即便在梦里,都已经感受到春光盈怀。路过北宫门的时候,等待入园的队伍已经拖出来很长,看来春天真的已经启动了。

进入如意门,人流如织,每个空闲处都拥了各式各样的人,看装扮,绝大部分都是外地跟团的游客,估计是连日奔波的缘故,屋边走廊的栏杆成了他们最好的休息地,他们横七竖八地坐着,有人抽空吃着随身携带的面包火腿肠之类的东西,讲究些的,还带着自加热米饭。

不敢做过多停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界湖桥不仅仅是区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也是区分入园的人群。那些爱花的女人,她们的心思不在西堤上,而是去西边草地上零零落落盛开的桃花树下。这些人大多是北京人,她们三五成群地结队出来,就是为在花树下摆出各种姿势。

跨过界湖桥,看着昆明湖的一弯碧水,以及湖边婆娑的垂柳,我开始意识到,可能错过了最美的西堤春色,因为,这里的桃花已经凋谢了。花红没有了芳踪,柳绿渐已成荫。好在我们来颐和园也仅仅是为了欣赏桃花,颐和园的每个景点都值得我们慢慢欣赏。

西堤上的人已经成为最集中的风景。

有摄影发烧友,他们拎着长枪短炮对着花枝一顿拍摄。不可否认,摄出好作品的第一要素不是技术,而是摄影器材。哪怕是光秃秃枝头的一朵小花,在长镜头下,也能拍出一花一世界的精彩。更多的还是拿着手机,对着一株上的花族随性地拍着,对于她们,拍照更多是一种心情。

还有一些女人,穿着宫廷的服饰,穿行在人群中间,选择好一个角度,摆出各种姿势,由同行的男伴,用手机拍着她们感觉美好的瞬间。不可否认,她们对拍照是非常认真的,每完成一组镜头,她们都要拿出手机翻看着,满意之后,再换一个场景。

她们会在乎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的造型,可她们大多忽略了桥名,以及桥周边的景物特征,她们不会去探究柳桥、练桥的名称出处,因为,她们的心思差不多就在留影上。想想也对,很多人来一次皇家园林不容易,照片可能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春风最先吹开的是昆明湖的水面,里面飘荡着一只只的游船,说心里话,我不太能理解花时间到昆明湖划船的人,在船上能感受到春江水暖吗?也许,水面上可以得到观察皇家园囿的另一种视角,可以更近距离观察海上仙山吧。看游船里还有导游在讲解着,他们是在说,慈禧当年在昆明湖看海军操练的历史吗?

环湖一周,假如用心观察,真的是不一样的感受。西边算是杭州西湖苏堤的翻版,东边就是典型的北方皇家风光,一条仿赵州桥的十七孔桥像是跨越东西,将昆明湖不算大的水域隔出了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设计的艺术。也许很多外地朋友不一定能接受,只有在北京才会见到如此高规格的设计。

颐和园的景点应该部署在万寿山上下,可只有在春天,人的视线才会从福山转移到寿海中,吹着昆明湖面轻拂过来的风,空气中夹着经水过滤后淡雅的香气。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忘记了这是谁的句子了,此时此刻,好像也就这句话最贴切,也最入心。

回来的时候,我们经玉澜堂到乐寿堂,意外发现,这两座院子里栽种的都是玉兰花,是光绪皇帝就和了慈禧的喜好,还是这地方只适合种玉兰呢?估计没有人想过这个答案。尤其让我们欣喜的是,玉兰花正好开放。失之西堤桃花,得到东苑玉兰。上天好像不愿意把所有的美集中到一起,以便让更多人都能匀到那属于春天的美色。

今年的西堤春色比往年真的早了一些,好在,任何美景都不过是皇家宫苑的点缀,留点遗憾,就会多些对颐和园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