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末时期,众多势力中,哪个势力最有可能彻底把清军赶回老家?

波谲云诡的明朝末年,各方实力在中华大地上轮番争斗,而争斗的胜利者将成为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当然,我

波谲云诡的明朝末年,各方实力在中华大地上轮番争斗,而争斗的胜利者将成为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当然,我们也知道了,最终的胜利者是皇太极领导的八旗兵,在同时期的世界上,那时的八旗兵确实战斗力强悍,今天我们呢分析一下,明朝末年,哪支队伍是最有可能战胜八旗兵统一中原的呢?

首先我们看下参赛选手,分别是来自陕西的李自成,正统皇家血脉的南明皇帝,张献忠,以及分散各地的军阀们(郑成功,左良玉等)

一,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东征北京,明朝的灭亡开始进入倒计时

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

三月十五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三月十九日的清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而此时的北京守军由于突发鼠疫,病倒了一大片,剩下的人见状,大门投降了,

李自成这一路可以说没有啥恶战,仅仅在小小的宁武关受到强烈阻击,

这次成就大业的进攻,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就轻松的一次,

这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多厉害

而是明朝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对明朝倍感失望的人纷纷前往李自成那边,而明朝文武大臣已经从意志上崩溃了

接下来李自成遇上了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一片石之战

相信能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的兄弟们基本都知道一片石之战,在此不过多赘述

这场战斗李自成出兵多少,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不管多少,都是不会低于十万的,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大概在三万左右,清军在七八万左右,主场作战的李自成没有半点优势,

而这场战斗基本没有任何悬念,李自成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看见清军后就阵遂动,,李自成就先跑了(自成麾盖先走),贼众望之,遂土崩(结果就是溃败)。

李自成的农民军并没有与正规军抗衡的实力,其实相比于清朝,李自成的大顺运气成分占比更多,明朝的主力部队全在关外,这次主力部队回头,遭遇打败也是意料中事。

此战过后直到李自成被杀,其再也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

看见清军后就阵遂动,,李自成就先跑了(自成麾盖先走),贼众望之,遂土崩(结果就是溃败)。

吴三桂

这是李自成最大的败笔,即放弃北京城,从此北方将再无能阻挡清军南下的天险,清朝统一全国已成大势所趋。

二,南明政权

其实从字面上看,南明政权是最有可能赶走清朝,恢复大明河山的,最不济也能做个向南宋一样,偏安一隅的政权

后人提到南明很多人的印象是腐败、混乱、窝囊,但我感觉以上这些标签都不足以形容这个短命政权,最适合形容它的词应该是荒唐。

由于崇祯皇帝的死亡的突然性,全国各地的藩王都开始自立朝廷,导致没有一个正统的皇帝。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的合法性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崇祯帝自杀,三个皇子没有到南京。福王朱由崧作为崇祯皇帝的堂兄在没有三位皇子的情况下,的确是合法的继承人。问题就是这个前提的存在,政敌生生编造出了“南京太子案”,让一个叫王之明的年轻人假扮太子,动摇弘光帝(朱由崧)的合法性,引发了武昌左良玉起兵“清君侧、迎太子”的内战,直接导致江北防线的空虚,清军趁着南明内战,一举占领南京,俘虏弘光帝。

类似的事例在那个时期数不胜数,我实在不想举例

南明的优势更多的是客观上的优势,南明的劣势则更多是人的劣势。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屡次内战,战略混乱,汉奸辈出,得以把一手好牌打烂,迅速灭亡。

三,张献忠

张献忠 胆子很大,格局很小

1646年清军开始进攻四川,

1646年,明参将杨展领兵复夺川南州县,率师北指拼命堵住张献忠南去的道路,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著名的江口沉船),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

清军继续进攻,并于顺治三年,占领了成都,张献忠逃亡凤凰山,同年,张献忠被射杀,大西军彻底失败。

张献忠在明朝末年的出场机会大抵如此,而比张献忠更亮眼的是其手下将领孙可望、李定国。

1652年李定国抗清路线图。

其两人都是能征善战之人,如果此二人效力的不是张献忠而是李自成的话,是很有可能扭转败局的。

四,散落各地的军阀们

明末在中国大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军阀头头,其中以左良玉的实力最为强劲,其能征善战但并无大志,且治军不严,多有恶名。

还有一个实力强一点的就是郑成功,但独木难成林,其并不具备争雄的实力以及运气。

所以,明末时期众多势力中,没有任何势力最有能力把清军赶回老家,清军统一是大势所趋,至于永历帝,也只是延长了明朝寿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