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在香港举行的一场会议上,前美国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的一番讲话,犹如一记重拳,打在了美国对华政策混乱不堪的现状上。4月24日,《南华早报》报道称,坎贝尔在香港美国商会主办的活动中直指,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不仅缺乏明确统一的政策框架,更在军贸领域存在严重误判与失控风险。他毫不留情地警告称,美国目前在对华政策上内部割裂、路径混乱,正在把世界引向一个更动荡、更危险的方向。

坎贝尔曾在拜登政府中担任副国务卿,是民主党内主张对华理性竞争而非盲目对抗的重要人物。而他选择在这个时刻、这个地点,公开批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不仅说明美国内部对当前战略路线的不满已经到了压抑不住的地步,也标志着一场针对特朗普时期对华政策遗毒的系统性清算正在暗潮涌动。
坎贝尔直言,美国现政府在对华事务上最大的问题,不是所谓的“软弱”,而是“疏忽和误判”。在贸易、在军事、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美国正以一种危险的姿态加速与中国的对抗升级,却没有为任何突发情况预留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建立可信的危机管理平台。任何一个小摩擦,都可能迅速滑向失控,而华盛顿,甚至没有人能准确地评估这种风险,更遑论掌控局势。
坎贝尔点名批评特朗普政府,称其内部存在“一系列危险的预设判断”,在中国问题上形成了高度僵化、敌意主导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毒害了美国自身的政策连贯性,也将美国推向一种不断制造紧张、不断自我加压的对华战略恶性循环。特朗普政府留下的,是一套没有底线、没有出口、只有对抗升级的危险机制。而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既无力清理这套残局,也缺乏勇气彻底扭转方向,结果就是美国在对华问题上越陷越深。

坎贝尔此次发声,直击美国对华战略混乱的痛点。今日的美国政府,对内派系林立,鹰派与鸽派相互掣肘,连基本的战略目标都无法统一:是一味遏制?还是有选择性竞争?是通过围堵塑造外部压力?还是在特定领域寻求合作?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在华盛顿内部,依然争执不休。而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却已进入更为脆弱的阶段,任何误解、误判、误操作,都可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将局势推向无可挽回的边缘。
美国本该在高科技、金融、军事等领域占据优势,但却在对华博弈中一再自废武功。从对华关税战,到技术封锁战,再到如今屡次爆出的军事挑衅,美国的每一场冒险,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漏洞百出、内外失控。连坎贝尔这样资深的战略官员都不得不承认,美方“没有准备好面对突发升级”,这无异于宣判了美国当前对华政策的系统性失败。
更大的危机在于,美国在对华强硬政策上,已经从最初的理性竞争滑向了非理性对抗,政策制定者被民粹情绪绑架,被意识形态冲动驱动,越来越无法做出冷静、理性的判断。坎贝尔呼吁建立沟通渠道、加强危机管理,这本应是最基本、最常识的外交手段。但在今天的华盛顿,这种声音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边缘化。这种战略迷失,不仅将中美关系推入危险境地,也在侵蚀美国自身的国际信誉与领导力。

而就在坎贝尔发出警告的同时,特朗普正在国内重燃民粹主义激情,鼓吹更激烈的贸易战、煽动对华仇恨情绪,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极端化遗产正在持续发酵,而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切断这种毒瘤,反而在某些领域继续延续甚至变本加厉。这种近乎自毁式的政策逻辑,只会让美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愈发孤立,愈发力不从心。
在全球局势持续动荡的今天,中美关系的稳定性本应是国际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华盛顿当权者短视而急躁的操弄下,这道防线正在急剧削弱。如果中美陷入深度对抗,不仅亚太,甚至整个世界都将难逃大国冲突的漩涡。坎贝尔的警告,不只是对华盛顿发出的提醒,也是对全世界发出的警钟。
美国今天面对的,不仅是对手强大带来的挑战,更是自身混乱、短视与误判酿成的战略灾难。一个无法在内部统一思路、无法保持冷静、无法构建起负责任国际沟通体系的超级大国,注定无法在未来全球秩序中稳坐主导地位。中美之间需要的是稳定、有韧性的竞争,而不是被民粹情绪与意识形态绑架的歇斯底里式对抗。
在香港这个曾经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节点,坎贝尔的一番话,或许敲响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警钟:如果美国不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对华战略,不仅将失去与中国竞争的机会,也将失去重塑自身全球地位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