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发了这个通知,快告诉身边的人,不要再有人中招了!”
这个消息的火爆程度,甚至引起了各大机构的官方发布提醒。
原来最近我国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变种,名叫“银狐”,专家们纷纷发出警告。
然而,人们发现,微信群中已有许多人中招,这是什么情况?
“银狐”延续了众多变种病毒的特点。
“银狐”的这种传播方式似乎并不陌生,它正是从众多变种中“脱颖而出”的一位新秀,令人始料未及。
与以往的钓鱼网页不同,这个新“成员”更换了伪装手段,将自己伪装成财务和税务相关的程序,以此诱导用户下载。
它顾惯地选择以微信群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但此其也在QQ群和电子邮件等途径徘徊,只待时而动。
那么,它是如何利用伪装身份引导用户上钩的呢?
“银狐”假装成由税务部门和国家法院等官方机构发布的通知,内容涉及逃税、欠款、未缴纳等问题。
这些消息表面的严肃性和危急性使得不少用户往往深慌失措。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就会点击消息中的链接,跳转至一个与官方机构极为相似的钓鱼网页。
只要用户在此网页中输入个人信息,并下载提示所需的“财务软件”,那么他们就将几十猫主动给自己打开了后门。
但是,这个看似无害的软件安装包中隐藏着一只危险级黑猫—木马程序,一旦被用户下载并运行,就如同打开了一扇让恶猫入室的大门。

这些恶猫会在入侵设备后开始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并远程控制目标设备,甚至窃取网络应用中的资金,进行诈骗等更加恶劣的行径。
显然,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这个时候,一些人却选择坐收渔翁之利,通过微信群等途径散布这些钓鱼信息,以此换取个人利益。
这些人为了引诱更多人上钩,往往会将多份同样内容的钓鱼信息串联到一起,形成一条更具吸引力和威胁性的鱼饵。
因此,一些人仅仅是遭到了病毒感染,而另一些人则已成为帮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帮助犯罪分子。
那些钓鱼信息都有什么特点?那么,这些钓鱼信息的内容都大概是什么呢?
它们通常会伪造官方机构的通知,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局、最高人民法院等,并将这些信息以文本或图片格式发布到微信群中。
这些伪造的信息通常会有很大的噱头,例如以下这种“通知”据说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 告通 知 督促执行 未缴纳10000元处罚金未缴纳罚金经催促仍未缴纳 将依法强制执行 收缴相关财产至……”
随后附上长长的一串链接地址。
然而,其实一点也不长,根本就没有域名,只是一串数字而已。
这种“网站”的网址往往是组成其主体的一部分,例如“123456789.124.563.15:1024”,这是一种不具备域名验证机制的简单网址形式。
另一种常见的噱头则是关于缴纳税款或罚款的通知,有些甚至假冒自己的单位,以诱导目标点击链接。
其中一例截图显示:
某人向群友求助称:“大家快看,这是我们单位发的吗?
审计科长让我传下去,现在上头决定了……”
下面是一个链接地址。
还有一位警察发出的截图显示:“通 告 南京某派出所
姓名被发送免费体检补充信息,你们必须立刻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补充,否则将由本所进行立案处理!”
还有一些单位以疫情防控为借口,向居民们发送链接,并声称如果不点击链接并填表,他们将无法进入小区等场所。
例如上海某小区的住户收到居民防疫通告:前面插入了大量内容之后才是链接地址,上面写道:“新冠抗体检测通知书,您收到这么早就赶紧到物业报备您家屋号,括号特别重要……”
这种措施无非是为了让你的行动不要留下痕迹,把它藏起来。
然而,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呢?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社交媒体上的官方通知。
如果您看到有关缴税或公开程序的消息,请务必先核实其来源真实性,可以访问官方网站或拨打官方网站公布的电话进行确认。
最后,不要打开不明来源的链接,更勿将其传播给他人,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社会上还有这么多愚蠢又贪婪的人屡屡中招?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难以启齿。

一对夫妻在孩子睡着后,有一天都把手机放在卧室桌子上充电,但是后来妻子出去接小孩,他们的手机都是锁屏状态,因此很安全,对吗?
然而,当他们回到家看到一切都乱成这样时,他们开始怀疑小偷进屋小偷偷走手机了;
但是,当他们看到床上的婴儿时,才明白一切。
还有一位单身男性,因为出售物品到手时敲门不应进去,于是当邻居打开一看,没有人,也啥没丢;
同理,仅有开门进去的他把那次当自己失误宽容处理,也没人能拿出来说这姓啥他实在无从得知。
如何展开保护工作?有必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对网络钓鱼等网络诈骗手段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学校各个阶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年轻一代的安全意识.
三、企业应建议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钓鱼攻击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智能监测工具:考虑开发智能监测工具,实时分析社交媒体链接的安全性,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报告和警告.
五、政府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提高违法成本,从而震慑潜在犯罪分子.
结语:公众应广泛共同合作,共同抵制网络犯罪行为.
社交媒体平台应完善用户举报机制,加强对可疑链接和钓鱼内容的审核能力.
促进广泛合作,共同防范和应对网络威胁.
建立一个共同抗击网络犯罪,保障网络安全。

提高社会各界个体安全意识,共同保护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