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慌忙转身查看,发现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就此重见天日。
黑蒙蒙的天,夫妻俩又着急赶集,所以脚步也迈的快了点大了点,然而就是他们的着急却害的他们错过最佳的摆摊位置。
“老婆,咱们得走快一点,今儿好不容易起了个大早,咱们一定会抢到摊位的”,丈夫一边赶路,一边乐呵呵与妻子说话,妻子正想回话,突然脚下一空。“啊”,一惨叫声传来,丈夫惊得回头寻找妻子,“老婆,老婆”,男人叫了几声,没有回应,男人急得扔下东西赶紧顺着原路回去找自己的老婆。
“老婆,老婆”,女人听到男人的呼唤声,急忙地大声喊道,“我在这里,一个坑里”,女人掉入坑中,不仅伤到了脚踝,身上几处还被蹭掉了皮,女人被疼的哇哇大哭。
听到女人的回应,男人顺着声音找到一个坑,他靠近低头一看,这不是老婆嘛,男人赶紧跳入坑中,好在坑并不深,男人让女人骑到自己的肩膀上,女人借力才从坑中出来。
看到妻子平安到达地面后,男人刚后退几步打算跳出来,但脚底下传来的刺痛感让男人被迫停下来脚步,他赶忙让妻子将手电筒递给他,妻子乖乖照做给男人拿来手电筒。
男人接过手电筒按下按钮,他往脚底下一照,男人就看见了一个黑黢黢的疙瘩,“什么玩意”,男人捡起来放在鼻子前闻了闻,“有一股墨香味,有点像墨”,男人放在手心中借助了手电筒仔细端详着。
“哎呦看什么啊,我脚疼死了,你就看那个玩意吧”,听到妻子的呵斥,男人麻溜地将这团黑黝黝的东西扔进口袋中,原本打算一大早去抢摊位,这下可好摊位没摆成,倒让自己的老婆遭了罪。
来到医院后,女人做了简单的包扎,由于伤到脚踝,男人只能背着妻子回到村中,刚到村口,夫妻俩就看见村口的那棵大树下站满了人,这其中就包括了男人熟悉的村长,男人本着一颗好奇的心,背着媳妇就往人堆里挤。
男人碰了碰身旁的人:“这是干啥啊”,“有考古专家来咱们这里,说是来宣传文物保护知识的”,男人听到此就想到了口袋中那块黑疙瘩,那玩意看着就像个文物,男人沉思了一会,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人群。
回到家中,男人将妻子放在床上好好休息后,将自己打扮一番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家中,男人揣着那坨黑疙瘩来到县里的文物保护局,男人站在门口踌躇了一下,“进去看看吧,如果真是文物呢”,男人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男人将捡到了那坨黑疙瘩交给了文物保护的专家,专家看到黑疙瘩那一瞬间立马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东西你是怎么得到的”,男人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就今天早上,我和媳妇去赶集的路上无意中捡到了这个东西,咋了,这玩意真是文物啊”。
“不仅是文物,还是罕见的宝物啊”,专家发出感叹,男人捡到的这坨黑疙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松塔形墨”。
“松塔形墨”形状像松果,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出自中国东汉时期,也被称为“东汉松塔形墨”,该墨黑腻如漆,烟细胶清,手感轻而致密,未龟裂,其完整性恰似刚刚脱模,被称为是当时的极品,而松塔形墨是由松烟制成的。
松塔形墨的最大作用就是作为文房四宝中的“墨”,古人对墨有着严格的要求,众所周知,墨作为文房四宝中的一宝有着极高的作用,一个字要想写的很好,对于墨的研磨有着极高的要求。
而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聪明的古代人就想到了墨丸,但人工制的墨丸因其是碳素单质,也就是烟和煤两物与动物胶相调和加工而成的,动物胶较易变质,年深日久,墨即自行损坏,所以早期人工制墨难以保存。
人们就发明了松塔形墨,这一特殊的墨取代传统的墨丸,但这松塔形墨又是怎么样制作而成的,据东汉末年应劭撰《汉官仪》称:“尚书郎起草,月赐辁糜大墨一枚,辁糜小墨一。”糜,是汉时著名的制墨地,该件松塔形墨出土地距离糜不远,据专家推测,它可能就是糜所产之墨。
如今,这块千年难遇的墨宝被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历经千年,该墨却依然被保存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