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烂尾楼”的复仇!曾被嘲笑的“超高层地标”,集体“复活”!

烂尾楼的逆袭:那些“沉睡巨人”如何重燃城市之光?一、从“城市伤疤”到“重生地标”:一场跨越时代的救赎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天际
烂尾楼的逆袭:那些“沉睡巨人”如何重燃城市之光?一、从“城市伤疤”到“重生地标”:一场跨越时代的救赎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天际线上,一座高度596.5米的钢铁巨兽——天津117大厦,历经18年的停工、破产与清算,终于在4月30日重启施工。这座曾被誉为“中国结构第一高楼”的建筑,命运与上海中心大厦截然不同:后者早已以632米的高度成为城市名片,而它却在资金链断裂的泥潭中挣扎多年。如今,政府主导的盘活计划为其注入5.69亿元资金,两年后,这座“未完成的诗篇”或将改写中国摩天大楼的叙事。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成都绿地蜀峰468超高层项目,在444米的高度停滞五年后,于4月21日启动全面复工,巨型钢柱的起吊声宣告着“西南第一高楼”的归来;武汉绿地中心则从636米的雄心高度“降格”为475米的“华中之巅”,但全球招商的开启让这座曾因款项纠纷停工的巨塔重获商业价值。这些曾被戏称为“钢筋水泥坟墓”的超高层建筑,正以集体复活的姿态,成为城市更新的新图腾。

二、政策破冰与市场博弈:烂尾楼复活的“双螺旋密码”1.政策东风:从“限高令”到“盘活存量”的转向

2020年住建部出台“限高令”,明确禁止500米以上超高层建设,曾让摩天大楼竞赛戛然而止。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为这些停工项目打开了政策窗口。专家指出,超高层地标多占据城市核心地段,其盘活不仅是资产重组,更是城市空间价值的再激活。

2.资本接力:从“吞金兽”到“价值洼地”

绿地集团引入中国五冶集团接棒成都蜀峰468,珠海巨人大厦由正方集团以16.67亿元接盘改造,青岛福鼎大厦通过司法调解41天化解4年纠纷……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性:政府主导的“府院联动”模式,正成为破解资金困局的关键。通过债务重组、共益债权引入等方式,新资本得以绕过历史债务“防火墙”,直接注入续建工程。

三、人性化复苏:那些被时光冻结的生活如何解冻?

在青岛福州北路的福鼎大厦,8年烂尾让周边居民习惯了钢筋裸露的灰色背景。2022年新汇集团接手后,这座商住楼被改造为养老、新能源等产业总部。一位老业主感慨:“以前每天看着它,像看着一块化脓的伤口;现在外墙刷上涂料,仿佛城市重新学会了呼吸。”

更令人动容的是广州“澳洲山庄”。这座停摆27年的“鬼城”,曾让1342户业主从青丝等到白发。2025年4月,安置房主体结构封顶的消息传来,一位78岁的业主颤巍巍地说:“我孙子都上大学了,终于能让他看到爷爷买的房子长什么样。”政府专项工作组的介入,不仅修复了建筑,更缝合了被撕裂的民生期待。

四、创新模式:中国城市更新的“手术刀”与“创可贴”1.司法重整:让法律成为“续建推手”

成都星汇广场的复活,开创了“破产重整+共益债”模式。法院将历史债务“冻结”,新资金专用于续建,完工后通过销售回款偿债。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让700多户购房者从每周上访变为静待收房。

2.政企协同:从“一楼一策”到“全域破局”

珠海通过《烂尾楼整治处理办法》将65个烂尾项目分类处置,昆明五华区推行“交房即交证”化解8年烂尾困局。这些地方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

五、未来挑战:复活之后,如何避免“二次死亡”?

尽管复工消息频传,但超高层建筑的运营难题依然悬而未决。武汉绿地中心全球招商的成败,将检验写字楼市场的真实需求;天津117大厦周边配套的商业裙楼能否吸引人流,关乎其能否摆脱“高空置率诅咒”。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警示:“超高层是‘吞金兽’,若运营不力,可能从地标沦为负资产。”

此外,部分项目仍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广州澳洲山庄仍有600户断供业主的权益待解,昆明西城时代西锦里项目需应对基坑抢险施工的工程技术风险。这些细节提醒我们:烂尾楼复活不是终点,而是可持续运营的起点。

当城市学会与伤痕和解

从天津117大厦到广州澳洲山庄,这些“复活”的烂尾楼,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重生,更是一座城市与自身发展周期和解的隐喻。它们曾是被资本狂欢遗弃的“孤儿”,如今在政策理性与市场智慧的哺育下,正蜕变为承载新经济、新生活的容器。

或许,当我们再次仰望这些重生的天际线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度,更是一个时代对错误的修正,对承诺的坚守,以及对普通人“安居梦”的温柔回应。正如青岛福鼎大厦业主所言:“楼亮灯的那一刻,感觉整座城市都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