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的雨,总带着几分诗意。当雨滴敲打“秉哲”的天青釉瓶,细腻纹路里便荡开层层涟漪。这抹青,是赤水河的晨雾,是青瓷的余韵,更是秉著匠人与当代智者的精神共振。饮一杯秉哲,便如与千年前的酿酒师对坐,听他们在酒香里诉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初见秉哲,恍若遇见一片流动的青瓷。天青釉色随光线变幻,瓶身似隐若现的波纹,如文人画卷中的留白,细看却是赤水河的蜿蜒走向,暗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的工序密码。
旋开瓶盖,一股浓郁酱香便扑面而来。酒液入口,先是高粱的炽烈冲击味蕾,转瞬便被小麦的绵柔包裹,最终化作赤水河水的温润回甘,恰似“智性圆融,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
文人雅集的茶席旁,秉哲总在不经意间点亮话题。当主人捧出天青瓶身的酒器,便知这酒不止于味,更藏着一部流动的酿酒史。秉著匠人将“和融共生”的哲学,藏在每一道纹路里——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和融,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和融,甚至不同年份的基酒,也在陶坛中完成了一场和融共生的修行。此时再品,酒中竟多出几分智识相交的回甘。
小酌一口,任由酒香在舌尖流转。《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瓶秉哲,何尝不是一面镜子?让饮者在品味中照见:真正的智慧,从不是空谈玄理,而是像匠人那样,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哲思的注脚。
中国人的智慧,向来藏在“器”中。从青瓷的天青釉到茅台的酱香酒,从《考工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到秉著匠人的“选秫以精,踏曲以时”,千年间的哲思从未断绝。秉哲正是这场智慧传承的当代信物,它让我们在青瓷的温润里触摸历史,在酒香的层次中领悟和融,在每一次举杯时,与古今匠人、智者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哲思如青,历久弥新;匠艺若酒,越陈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