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
人体的运转就好比充能电池,24小时都处在“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中。疲劳相当于用掉电量,用得越多就越疲劳。疲劳感则是提醒你电量多少的表盘,电量越多,疲劳感越弱;电量越少,疲劳感越强。当电量跌入临界点,数值显示由绿转红时,身体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2隐性疲劳的恐怖之处:不知道自己累了在正常情况下,疲劳感能反映出身体的疲劳程度。然而,疲劳感与疼痛感类似,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心理、文化等多维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它不是准确无误的,反而常常会出错。一个人对疼痛的感知力和忍耐度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当个体反复暴露在某种疼痛刺激下时,他的神经系统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变得越来越能忍受疼痛,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类似地,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状态时,就忘记了“不疲劳”是什么样的感觉。在忍耐和忽视中,疲劳感的阈值渐渐升高。很多人熬夜加班后,习惯喝咖啡、奶茶提神。本来接受到身体发来“电量低”信号的大脑,因为咖啡因、尼古丁和高糖高脂的冲击,多巴胺快速分泌,暂时提高了大脑的兴奋度,拦截了大脑对疲劳信号的加工和传达。这种状态下,人们会误以为自己满血复活。
但其实,这种短暂的兴奋只是掩盖了身体的疲劳警告,让大脑对疲劳变得迟钝,甚至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以为满电满血。这样把身体置于“低能量、高运转”的极限状态下,不仅加剧疲劳累积,更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就像疼痛感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一样,疲劳感也是为了保护我们避免过度劳累。无痛症患者因为无法感知疼痛而时刻面临受伤的风险,同样地,对疲劳钝感的人们,也是在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置于崩溃的边缘。
3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隐性疲劳?■ 经常脑雾:难以专注当我们感到大脑反应迟缓、思考卡顿、记忆掉线、注意脱轨,大脑仿佛笼罩在一片雾中时,我们可能已经陷入了“脑雾”状态。脑雾可能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外在体现,同时,隐性疲劳也可能加剧脑雾症状。
■ 烦躁不安:容易厌烦烦躁不安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典型表现。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生气或不安。
■ 中途入睡:半夜起床当你发现自己进行日常活动时,比如看电视、坐地铁,会不自觉地入睡,这很可能表示身体已经过度疲劳。这种“中途入睡”的现象,在脑科学中得到了证实,是大脑在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强制休息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 口臭体臭: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代谢水平可能会显著降低。这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口腔内的细菌迅速繁殖,进而分解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引发口臭。
4如何应对隐性疲劳?■ 高效“充能”:睡眠是最好的方式
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重要方法,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 降低“耗能”:保持松弛感
如果无法保证高效“充能”,尽量降低“耗能”尤为关键。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因此,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后要适当地放松。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编辑:王坤洁
审核:于波
监制:蔺颖

沈阳新闻综合频道
首播时间:每日16:50
重播时间:次日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