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广西北部湾海鲜充满向往的内地人王先生,在钦州、北海、防城港沿海城市走了一圈,特别是在防城港茅岭镇靠近海边的马路上,见到一条下水道破裂,不断喷出泛黄的污水之后,他表示再也不敢吃这里的海鲜了。
王先生表示,这里的污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在侵蚀美丽、富饶的北部湾海域。
01.小作坊隐藏着的暴利产业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的兴港镇,有一家企业名为国营赤江华侨陶器厂。
陶器厂的生产经营并不景气,陈旧的厂区和破旧的厂房随处可见,一家名为北海市铁山港区润昌生物油脂厂(下称“润昌油脂厂”),就位于陶器厂内。
企查查显示,润昌油脂厂为个人独资企业,出资金额600万元。
然而,这间听起来高端大气的油脂厂,若没有知情人带路,根本就找不到它真实的生产地址。
据附近村民反映,其新工厂在大马路边,没有挂牌,靠近居民区,厂区看上去高端漂亮,不久前不知试生产什么东西时,冒出阵阵“不明原因”的恶臭,被附近居民投诉到环保部门,至今过去数月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而“真实”的生产“车间”,竟然掩隐在国营赤江华侨陶器厂的一片废旧厂房当中,由两间类似临时建筑物的铁皮屋构成。
厂房的两扇大铁门,除了运料车、排污车每日进出数趟,整日都处于封闭状态,外墙上也没有任何招牌或标识,丝毫不引人注意。入口处,两栋建筑物之间的通道非常狭窄,仅容皂脚运输车通过。周边高层建筑已经废弃,无形中成了油脂厂的掩护。
但是,正是这个厂房只有几十平方米,类似地下作坊、污水横流、废气四溢、仅仅数人的工厂,每年为投资人贡献的利润或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综合多条信源证实,润昌油脂厂每天从粮油压榨加工企业基地,每天最多能拿到7车皂脚。按每罐车35吨算,每天最多可获得皂脚原料200多吨。
皂脚,是油脂厂加工大豆、花生等原料,炼油后的副产品,主要成分包括碱、水和油(学名“脂肪酸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的行情是,市场价一个油基点40—50元,正常按一吨皂脚产出33%的酸化油来算,皂脚每吨的价值在1600元左右。
知情人称,要想将皂脚中的油脂提取,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随便在地上挖个容量够大的水池,将皂脚与浓硫酸,按照10比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再通过蒸汽加温至80度,经过8—10个小时的反应,油脂和硫酸废水就分离开了。
由于水比油密度大,酸化油浮在上层,硫酸废水则沉淀在下面,加工厂收取上面的酸化油,排掉下面的硫酸废水,就可以将皂脚“变废为宝”了。
据此前的媒体报道,类似的皂脚加工企业曾经在河北遍地开花,一些小型作坊式工厂选择在内陆地区生产,再采取往地下土壤中渗透硫酸废水的办法排污,结果导致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大爆发,多家企业和多名责任人被处理。
自此以后,各省众多皂脚加工企业迫于当地监管压力,开始转移到广西沿海城市设厂。像润昌油脂厂这样的小作坊,在当地“高人”指点下,选择在类似国营华侨陶器厂这样的废旧厂区,隐蔽地加工。
03.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违法生产获取暴利润昌油脂厂在北海铁山港区生存多年,一直是上游大型植物类炼油厂的下游玩家。
多年来,润昌油脂厂走的是简单粗暴的“皂脚拌硫酸再加热的工艺路线”,车间除了一台蒸汽锅炉、两个水池之外,再无其他任何环保工艺设备设施,与“地下黑工厂”无异。
据观察,润昌油脂厂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左右,分两个时间点运回两车皂脚。
每次车一倒进厂区,厂房铁皮大门就立即关闭,并迅速将罐车中的皂脚抽送至搅拌反应池中。
而所谓的反应池,就是简单地在地上挖个大坑。其工艺流程、设备极其简陋,是典型的地下作坊式工厂。
知情人透露,早年,润昌油脂厂的硫酸废水,是通过下水道排入大海;但后来,铁山港区域的红树林出现死亡现象,尽管无法将红树林大面积死亡与润昌油脂厂排污直接关联起来,但润昌还是改变了策略,通过油罐车从反应池中抽取后,拉到远离红树林的区域排进下水道,再通过城市排污管网排进大海之中。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现在通行的硫酸加皂脚生产酸化油的工艺路线,生产剩下废水中的硫酸根离子是无法分解的化学物质,大型合规的企业,对硫酸废水的处理方式,只有增加高昂的成本来解决。一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来实现达标排放;二是通过用大量的淡水,冲淡硫酸根离子的含量来达到排放标准。而小作坊式工厂,是不愿意增加这些成本,而是直接攫取暴利 。
在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下,2.5吨皂脚可以生产1吨酸化油。折算下来,生产1吨酸化油所需的成本包括:皂脚3750元,硫酸成本80元,蒸汽加热费用100元,人工成本50元,加上房租开支,总计成本为大约在4000元左右。
按照2023年7月国内酸化油的最新报价6100元一吨,故当前情形下的皂脚加工厂,每生产一吨酸化油的利润大约在2000元左右。
按照润昌油脂厂普通节假日都在加班生产,若每天按200吨皂脚的加工量来算,去掉春节假日,一年下来,利润或过亿元。
知情人称,由于收益惊人,因此也就有了小作坊铤而走险,监管部门放任自流的生产行为。
评论列表